微言网

搜索
查看: 7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米“彩虹之路”,盲人的世界需要被“看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1:4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月6日(报道),浙江丽水。浙江独臂女孩方寸心因为一次偶然的帮忙,发现盲道上总停着车,影响盲人出行。于是她想到了用画笔和颜料为盲人铺一条“彩虹之路”,从一开始一个人画,到后来一群人一起画。大家用行动,真正做到“用看得见的颜色,画看不见的方便”。(3月7日《杭州日报》)

这场自发行动背后,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视障人群的“出行之路”亟需被社会真正“看见”。

独臂姑娘将盲道变为“彩虹之路”之所以能够在网上引起热议,正是因为她看到了视障人群被忽视的“隐性需求”,同时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暴露了当下存在的问题:盲道本应是保障视障者出行安全“光明之道”,却因为管理缺位成为“断头路”“危险陷阱”。此现象不仅反映了相关部门监管乏力的现实问题,也折射出社会对视障群体需求认知的不足。当大部分人习惯性的将盲道看做“装饰性设施”,视障群体的出行将变得举步维艰。

根据中国盲人协会相关数据,我国目前约有1731万视障人士。盲人的世界不应该是闯关游戏,他们的需求被“看见”,需要从制度化和人性化双重维度构建。2023年9月1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施行,将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为维护残障人群利益提供了法治保障。但法律的落地实施,不仅需要规范盲道设计、加大盲道使用监管力度,还需要在制度化执行中融入人性化考量,从视障人群的角度出发审视公共空间,让无障碍设施真正做到建好、用好。

真正“看见”视障者的需求,需要将“彩虹路”转化为“共情链”,唤醒社会的责任自觉。百米“彩虹之路”终有尽头,但社会对视障人群的关爱可以无限延长,画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微光通过大家的善意透进盲人的世界。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需要刚性的制度制约,也需要柔性的责任共情。当更多人意识到盲道的重要性,视障人群终将踏上“彩虹之路”。

浙江丽水的“彩虹之路”是一次充满爱意的尝试,它像一束光,照亮了视障者前行的道路,也映射出社会发展存在的短板。盲人的世界需要被“看见”,这条七彩斑斓的盲道的尽头,应当是通向视障群体能够自由生活的开始。

作者:郑鑫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