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职场人工作“转包”引起社会关注。“连续加班3个月后,我实在扛不住了”。在北京某公司的一位职员赵晴(化名)告诉记者,她将自己的部分工作“转包”给了一位在校大学生。记者发现,职场存在“转包工作”现象:一些职场人通过将工作“转包”,委托别人完成的方式来减少自己的工作负担,获取更多的自由时间。对此,专家指出,“转包工作”这一行为存在法律风险,且由于这一市场处于灰色地带,承接者的权益也难以得到保障。(3月21日 《工人日报》) 近期,各企业都在切实落实“反内卷,不加班”制度,但同时,一些企业为了将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不断在挑战员工工作负荷量的极限,一人多岗仍为常态,从而使得员工不得不通过“转包”来转移自己的压力。随着社交媒体平台和二手交易市场的兴起,这种“代写文案”“接PPT制作”“代写工作总结”的工作“转包”关键词铺天盖地,且根据难易程度,单笔价格也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专家认为,“转包工作”现象是职场内卷与零工经济渗透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需反思用工机制,将重点从“堵漏洞”转移到“疏压力”上来。 一个人的最大效率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企业应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任务分配是否合理,与其事情做得多,不如事情做得精,或许这样带来的效益对企业来说是更有效更长远的;同时作为企业自身,应充分反思自己的用工机制是否合理,岗位分配是否将员工的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而不是将所有的漏洞和机制判断错误全归咎于员工。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企业能够充分发掘员工的优势和长处,以“成就”替代“压榨”,这样对双方的发展前景来说都是长远的。 对于职场员工来说,这种工作“转包”的方式是风险和收益并存的。首先这种方式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找到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完成,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其次,企业对于这种工作方式或许不会鼓励或支持,这种“不确定的效益”给予了企业巨大的评估挑战,对双方的收益都可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失。 当员工在处于独立完成和工作外包的抉择时,我们希望员工能够平衡好两者的利弊,对于过重的工作量,员工采用沟通的方式或许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将无法胜任的工作交给能够胜任的人,带来的收益可能会比“工作转包”更大,同时也能够完全避免这种方式带来的法律风险,以免增加不必要的纠纷,扰乱工作进度。 承接“转包工作”的群体多为灵活就业,不受传统雇佣关系的束缚。一旦涉及到二手市场交易,就不免会涉及到诈骗,那么应该将隐蔽性零工纳入监管,要求交易平台备案、强制电子合同签约,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作者:贺乙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