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经营新主体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平台如何打造农业新格局?政府对经营新主体有怎样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2017年新春之际采访了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他说,当下的“农业现代化”既包含经营主体中新鲜血液的注入,以及传统主体在市场倒逼机制下的自我革新;也包含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催生农业这一传统业态进行着迭代升级。将来大家会渴求当农民,农村将成为稀缺之地。(《财经》杂志2月23日)
其实看过韩部长访谈录全文后,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看出他所宣称的“将来大家会渴求当农民,农村将成为稀缺之地”,指的是按照西方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将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的所谓集约化现代农业,其论述中所谓的“大家会抢着当农民”语意中所谓的“农民”,事实上指的是农场主、地主或结合开办农产品深加工的那些农业投资者,并非真正意义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换句话说,韩部长想象中的未来抢着当的“农民”,其实是农场主或农业投资者,对那些将来能够按照国家规划实现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地区,我相信,有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而且有能力从地方政府获得土地的人,一定会“抢着当农民”,而如果只是那些仍然被农场主季节性聘用的、在土地里劳动的真正农民或者时髦点说是“农业工人”,恐怕“抢着当”的人就不会如韩部长想象中那么乐观了。
简单的说韩部长所谓“以后大家会抢着当农民”前景,是有意或无意的向媒体阐述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把戏,将“传统农民”与有投资能力的现代“农场主、地主”职业进行混淆,故意脱离中国农村之国情,搞得好象随便一个农民都能拥有大量土地或轻而易举就能够投资农业产业似的;这很肤浅也很搞笑,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农业人口、且地少人多的国家,完全不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美国等工业化国家相提并论,何况人家的农业产业,农场主们季节性的聘用“农业工人”,也就是真正的“农民”,仍然只不过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打工者”,仍然是一无所有的人,他们没有土地、没有生产资料,有的只是出卖劳力,为了生计接受被剥削的生产活动,根本谈不上“以后大家会抢着当农民”这个问题。有农民朋友直言:以后当农民是要本钱大投资的,我是农民,我也在为我是以后能当农民而奋斗!没钱你租不起地,没钱你买不到优良的种子,没钱你请不起农业技术员,买不起好的生产工具。言下之意,你懂的。
就算中国在将来实现了西方式的工业化并大量消灭了传统的“农民”,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前提就是城市资本或者说投资者,从没有投资能力的传统农民手中购买并大量占有了土地资源,建立在真正的农民失去土地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就演变成工业化、商业化的高效率、低成本模式。在这种前景下,一定是数以亿计的传统农民失去土地,并成为城市务工者或被农场主聘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工人。这就好比西方曾经经历的因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圈地运动,恰恰中国正在如火如荼的演绎这个进程。
文章也说了,伴随着国务院发布《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农业现代化”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当年作为愿景和理想的“农业现代化”如今已然是一个进行中的状态和过程。当下的“农业现代化”既包含经营主体中新鲜血液的注入,以及传统主体在市场倒逼机制下的自我革新;也包含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催生农业这一传统业态进行着迭代升级。部长专门说到,现在我国40%的耕地由270万的农业新型主体经营,它们已经达到规模化生产的阶段。而我们剩余2亿多农户经营另外60%的耕地。这说明现在我们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很大部分依靠合作社、家庭农场、牧场、种植业和养殖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它们是农业农村经济生产经营的新生力量,将来甚至会成为主要力量。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到:要充分发挥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韩部长还说,在南方可能种上几十亩、几百亩田,在北方可能种几百亩、几千亩田。这种新型职业农民,是目前农村生产经营,特别是农村种养业的主力。现在我们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主要靠这些农民。他们种地不仅是为了生存、吃饭,而是把农业当成工作。他们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力量。
这些都可以有,但硬要说将来“大家会抢着当农民”,我看未必;毕竟没有资金、没有社会资源、没有土地的人,不可能在这个现代农业工业化过程中获益。当然韩部长很乐观,他认为,自己提出职业农民这个概念,希望把“农民”这个称谓从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过去农民是身份,生下来父母如果是农民、户口是农民,你就是农民。现在要把农民概念回归职业概念,而且要让它成为一种很多人愿意干的,令人羡慕的职业。
如果只是成为一个被农场主聘用的“农业工人”,恐怕要成为“很多人愿意干的,令人羡慕的职业”,只是想象而已。既然种田成了职业,那这得看在工厂里打工和在田地里打工到底是不是有显而易见的收入差距。当然如果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能够在大范围内实现农业产业化,或者说能够象西方一样,将绝大多数人口融入城市,这绝对是好事;问题是中国的国情实在令人不敢太乐观。比如现有的传统农业人口过多,比如长期束搏中国社会并顽固附着大量利益等级的户籍制度,比如北方与南方土地人口之间的巨大差距,比如目前农村人口社会保障与城市之间的巨大差异-------,太多现实的问题摆在这里,容不得“大家会抢着当农民”这样乐观,美好的想象而已。
有出身农村的学者就指出,还是先把户籍制度取消了吧,把医疗教育实现同等对待了再说吧;直指中国社会现在的歧视农民和掠夺农民的大量政策。更多的人认为,不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必然的,但这个农业现代化如何实现就是关键,是现代农民自身发展还是实行“圈地运动”,如果实行“圈地运动”,农民就失去了主体性,彻底沦为“务工族”,那中国就不存在农民,只有农业工人,短期是增收了,有土地出让金,还可拿务工工资,但到下一代就悲催了,真正一无所有。就好比现在很多城郊的农村,因城市扩张靠卖地一夜暴富,短期看这些地域的农村和农民,令城市居民羡慕不已,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农村户口可谓香饽饽。但同样有村民直言,即使迁回去,也必须是本村的人;再说了,第二轮分地,也没你的,现在迁回去,你也没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土地就那么多,打主意的人却不少。事实上绝大多数那些贫穷偏远的农村,当工业化进程难以进入的时候,不要说“大家会抢着当农民”,恐怕政府倒贴钱,也不一定有人去,除非你是一名拥有资源的农业投资者,并最终把那里的传统农民逐渐变成你的赚钱工具,说得好听是“农业工人”。
韩部长倒是说了句实话,“农业现代化欢迎新农民,抓住职业农民,不排斥传统农民”,只是会不会出现他想象中的“以后大家会抢着当农民”的美好愿景,这似乎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除非农村全是地主。(帝国良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