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 "一周一行"及其他
4月13日 ,为了打击水货客,内地针对深圳市民去香港的"一周一行"政策出台。此政策一实施,反水货客的效果尚未明显,但大陆与香港之间却掀起了骂战,似乎有违港府特首梁振英"不希望因此影响陆港居民之间的感情"的良好初衷。
所谓水货客是指香港口岸两边从事民间个体商品流通的群体,由来已久,长期存在。由于历史原因和现行的一国两制形成的差异,以及地理交通商业文化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谋生职业,使先前的香港市场常态发生了变化,为港府港人所不容,于是水货客成了被打击的对象。本来,经济的生机活力来自商业,流通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交易的核心是盈利,这是最浅明的生意道理,也符合市场规律和逻辑。这里且不议具有争议的水货客的是非功过,但是强推"一周一行"的政策不免让人有不同想法。
一是对深圳与香港商务来往密切的公司造成了消极影响,对港内的经济也并非利好。据相关报道此举将致港内外上万人失业,港内零售商铺经营为此缩减,加上因限制出境人数关系旅游产业,将减少上百亿经济收益。二是直接影响两万内地学童在港正常就读和生活。内地父母看重香港教育,把幼年子女人生起跑线设在彼处,免不了随时看护照顾,新政之下少了方便多了麻烦,难道"教育为本"不是彼此共识?三是该举显失公平。水货客的半数以上为港人,港府何不首先"看好自已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理水货客现象是港府2014年6月向中央提出的要求,现在仅针对深圳居民"一周一行",而香港水货客不受约束而更有获得感,据香港星岛日报称,11日晚一周一行消息一传出,事隔才数小时,香港社交网站即有招聘大量水货客的广告,开出的条件十分诱人,港人水货队伍可望扩充壮大,岂非变两地"交流互动"为一方垄断?离港人水客霸道经营还有多远?四是香港经济素称高度自由高度开放高度国际化,现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的战略更是突破国边洲界,本土保护、地方壁垒的做法与时势格格不入。一国两地的人只不过多了些往返多带了些商货,不少港人毫不掩饰对内地游客的歧视和排斥,竟发起反内地水货客大行动,伤害两地居民关系和感情,也有损国际大都会形象。与日本人欢迎国人去抢购马桶盖等日用品形成鲜明对比。五是据说根据政策规定,如要做生意可以办理商务签注,而做生意正是水货客,既然可以办商务签注,想必热心水货者在合法情形下享有自由,那么"一周一行"的实际意义在哪里?
如同人多了搞计生车多搞限行一样,港府为了保卫某种资源和维护某种秩序而通过国家权力选择性实行一周一行,也许会收到一定的效果,而这效果或许能改变事物形状,即由单边代替双边水货客,但治标尚且不及遑能治本? 任何人都知道,凡是商品都希望畅销,没有哪种市场不巴望火爆。这里值得纳闷的是,既然港货如此热销内地市场特别欢迎,具有无穷潜力,岂非现成的绝好商机?政府何不举国家之力扩大生产占领市场,以满足民生之需并充实公仓。小百姓能无利不赶早两地不辞劳,政府为何放心睡大觉?过去有小富即安的说法,难不成香港到了坐享大富的时节?水货客提供的商机不屑一顾,既如此不如放开水货流通。有通关治标的举措,却无治本的智慧和雄略,不知这是否属深层次的问题?
笔者遐想: 要消除如此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不如让深圳尽快成为直辖市,授予自由贸易区的一切优惠政策待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五条的50年不变,是指政体和社会性质及生活方式上的不变,并非经济策略社会管理市场行为守旧到底。如果我们放开了深圳,同时把惠州和东莞一带划入深圳直辖范围,土地增加了,各种消耗降低了,就势必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现实生活中对香港产生一定影响。这样就有利于香港人来直辖市发展,同时也可把深圳建设成国际大都市、大金融区和大生活圈,到那时候,可能将是50年后香港主动大变,香港的居民都希望融入深圳大都市,将香港与大陆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一统,一国一制,到那时全部是爱港爱国的中华元素,让占中占港、一切反中央活动都化为乌有。
相关文章阅读:香港反水货者当自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