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社报道,环境保护部最新通报显示,截至目前,天津、唐山、廊坊、濮阳、安阳市已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督查发现,部分城市基层政府部门不作为;重型柴油车和油品超标情况严重;企业治理设施不完备问题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保定此次也被点名。而近几日被热议的雄安新区,正是在保定境内。 保定市满城区新建医院建设项目有近1万平方米场地,现场扬尘污染严重,满城区住建局书面反馈仅有900平方米场地存在扬尘问题,与实际情况相差10倍。 另外,督查中也通报雄安新区中雄县的铸造、塑料、印刷等小企业群环保装备水平低,污染治理设施简陋,基本不能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 这些问题,凸显出雄安新区未来面临的环保压力。 据报道,新设立的雄安新区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按照定位,雄安新区未来将集聚大量的产业、人口,要是京津冀一些基层政府还是这样不作为,雄安新区岂不比北京更容易受到污染? 建设雄安新区,必须要加大京津冀协同治污的力度,推动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行为方式的根本改变。 基层之所以会工作怠惰,甚至助纣为虐,原因还是环保的压力传导不到位,由上到下一层一层衰减,以至于到了最基层,基本沦为环境监管的真空,大量环境违法得以滋生。 而之所以环保压力传导不到位,首先源于认识的不到位。一些官员仍然将环保当成一句时髦口号,内心并不真正认同。此前中央督查组在督查广西时就直言——广西一些领导同志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盲目乐观情绪,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艰巨性和敏感性认识不足。官员缺乏动力,其工作态度自然是被动的,面对上级的消极,基层又怎么可能主动积极? 环保压力传导的不到位,还在于制度的缺失。包括,有的地方应急减排措施缺乏量化考核,使得基层环境治理无章可循;有的地方官员考核换汤不换药,依然重经济,轻环境;有的地方环境问责形同虚设,“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总是流于空言。 认识的不到位、制度的缺失,共同导致基层政府部门治污行为有偏差。 大气污染的防治,越到基层,越是问题丛生,也正因如此,打破污染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正在成为共识。而要打通治污“最后一公里”,必须改善治污压力传导机制,遏制基层政府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方式。 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的雄安新区,必须要改变一些基层政府环保不作为的状态,改变基层政府行为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