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8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辱母案”二审 希望能听懂最高院副院长的高见

[复制链接]

6889

主题

6889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645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6 14:28: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刑事审判工作调研座谈会,明确表示:司法审判不能违背人之常情,独立审判与尊重民意并不矛盾。
  之前山东聊城的“辱母伤人案”引发了舆论的巨大反应;或许,沈德咏在山东的这次谈话是有的放矢的。

1

  长期以来,在公共案件中,总有一种声音指责所谓“舆论绑架司法”、“民意破坏法治”,甚至个别司法人员傲娇满满地表示“不亲自看完案卷,就评论判决的是非对错,就是耍流氓”。这已经不是要强调审判独立了,而是不想让公众说话,找出“专业的借口”堵上天下悠悠众口。
  任何判决都不应逃脱民意的议论、臧否,“无菌室”的司法,注定无法赢得公信。
  这次沈德咏在谈话中对司法案件中的“民心”、“人情”,有着很多充分的肯定:“讲人情,不是要照顾某个人的私人感情,而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和基本的道德诉求”、“将个案的审判置于天理、国法、人情之中综合考量”、“司法机关必须反躬自省”等。

1

  沈德咏的这些金句,司法人员要品品其中的味道。这十多年司法改革的方向是,强调司法的专业化、审判独立,但是司法专业化不意味着与“民意”相左。相反,中国的法律本身就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法治是有力的,所以它能够说服公众,判决也应该有足够强大的说服公众的自洽能力。
  目前,很多争议案件,群众不买账,到底是因为司法人员“坚持法律”,群众不懂,还是法官写不清有力的判决理由?很多层层相因的“司法土政策”,本身就偏离法治轨道了。有罪判决动辄要求当事人“应当预见到……”,是不是脱离案发场景,以法律之名难为人?司法人员不能埋头拉车,还得抬头看天。
  法律和民意,本质应是不矛盾的。民间关于正义、尊严、是非的朴素理念,以及种种正常的世事人情,应该被法官充分考虑,在司法渠道中有正常的吸纳;民间的批评之声,也不要简单粗暴地直接扣上“舆论绑架司法”的帽子。

  正如沈德咏说的,一方面要坚持依法独立审判的司法原则,对案件的处理做到实事求是,决不能做出违反事实和法律的裁判;另一方面要坚持司法的民主性,在人民群众的参与、见证和监督下以真诚善意的态度,审慎行使司法审判权,努力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司法机关的公正无偏。

  本质上,沈德咏的高见,就是为司法案件中的“民意”正名。期望司法判决面对民意汹汹,多一份释明讲理,少一份傲娇自许;多一份坦然倾听,少一份“大战风车”。

  而在“辱母杀人案”面临二审之际,望司法人员能听懂最高院副院长的高见,既依法独立办案,“做到实事求是,决不能做出违反事实和法律的裁判”,同时也能“坚持司法的民主性”,“在人民群众的参与、见证和监督下以真诚善意的态度,审慎行使司法审判权”,用“看得见的正义”,去抚平争议判决激起的舆论怨怼,去对接社会的正义期许。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