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网上曾经传出童话作家郑渊洁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北京买了10套房,用于存放小读者的来信。昨日,接受记者专访时,郑渊洁首次证实,传言是真的!他透露,这些“学区房”从来没有人居住过,到现在仍旧存放着当年的那些来信(昨日《华西都市报》)。消息一出,有网友调侃:我居然活得还不如一封信。 要不是现在写信都发E-mail,保不齐“10套学区房用来放信”会成为新的炫富方式,分分钟取代“一有空,我就去马路边上扶摔倒的老太太”。要知道,如今这世道房子贵,北京的学区房更是高价房中的“战斗机”:10套北京学区房,不说一个亿,几千万终归是有的。只是,这么多房子不租不售不住人,而是成了“信箱”,直让人感叹郑渊洁“有钱任性”。 不声不响,一下子多出了10套北京学区房,据此,是否可以认定:郑渊洁创造了一个创富的经典案例? 考虑到通货膨胀下单位货币的购买力,10套学区房的价格未必今胜于昔。假设每套房子大小为100平方米,按当时每平方米1400元的价格算,10套房子的总价就是140万元。拿今天的一对比,自然是翻了几番,但就像“万元户”过去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一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千元已经是巨款,而如今只是一点零花钱。就此来说,10套房子总价的变化不过是保值而已,即便有所增值,也增长有限。这是第一点。 其二,郑渊洁买房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之所以买房子,是为了存放小读者的信件,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地发生了。有这样一种判断,公众买房后,买买买的节奏在3—5年会达到高峰,之后会逐渐式微。此时的一个心理阻碍是,房子几乎放满了,新买的东西该往哪里放?东西或许便宜,但安放成本太高。这么一对照,就可以看出郑渊洁对读者的真诚,以及对信件的“丹心”一片。反过来,这也足以说明,郑渊洁压根就没有把买房当成一桩生意。 既然郑渊洁不是生意人,可他又确确实实成了富豪(2012年,郑渊洁就以260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榜首,而2014年全年版税也高达1900万元),这其中的门道到底在哪里?大巧若拙,我觉得这四个字或可形容。 说实话,虽然郑渊洁名声在外,但我对他知之不多。而在节目《开讲啦》中,我第一次对他的经历有所了解,其中的两个细节特别打动我。第一个是他写作的动力,只是源于一种朴素的情感,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不住在筒子楼,因为“过道里有很多煮饭的高压锅,不安全”。第二个则是他的实诚,“一本书如果全是自己写的,那就提高了和出版商议价的能力”,要版税而不是稿费,因为“好的话大家都好,差的话大家都差”。 当然,除了上面这些,郑渊洁能创造大量财富还来自于傻子般的坚持,他在节目中透露,每天凌晨4点半写到下午6点半,每天6000字,数十年如一日不变。一万小时定律,可以说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如果说他创造财富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没有诀窍。有的时候,你过于追求什么,反而会求之不得。 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诚如郑渊洁所说的那样,要保持童心和好奇心,他曾先后退出了北京作协和中国作协。虽然其行为存在争议,但我绝对支持这样的态度,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要去迎合和攫取。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学区房”放信件的另类财富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