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网络直播平台中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直播画面,引起舆论热议。参与视频直播的学校涉及多个省份,从幼儿园至高中毕业班均在其中,直播场景多为教室,也有学生宿舍。 学校教室里装监控,早在多年前就已实现。现在则又来了直播,且是课堂与宿舍的一播到底。表面看,一些家长通过直播能够“见证孩子的点滴”,可谓是多赢。但真的有这么靠谱吗? 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进行全覆盖的直播,首先就面临法律上的问题。正如律师指出的,这涉嫌对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人身安全的侵犯。毕竟多数学校的这一做法,都未事先经家长和学生的同意,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被“摆布”的状态。而直播后,学生的个人隐私及对应的数据安全,事实上已经处于不可控的境地。 而在教育的语境中来审视这一直播现象,其更是对于教育的一种异化。如果期待以摄像头的督促来完成对学生纪律的约束,又何须要老师的管理?要知道,教育本应是具有弹性的、多元的,能够充分尊重人的天性并加以适当的引导,而非借助某种技术对学生进行统一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直播就是一种冷血的逼视,学生的一切都被纳入到教师的眼皮底下,应有的距离感和自我空间,被完全压缩,长此以往,必将形成一种技术对人的驯化。 当然,就现实来看,这一直播更像是对某种既有教育理念迎合的结果。如有家长就认为,孩子只有随时处于被“监督”的状况,自己才能真正放心;比如,不少人都认为,学生就应该被无条件的管理,不应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就此而言,看似创新的直播,也未尝不是某些陈旧教育理念极致化呈现的产物。 除了法律问题和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学校方面推行这项直播的目的也很可疑。比如,报道中就提到,学校“需要购买某品牌摄像机才能开直播……观众打赏的话,机主就有收入,(打赏)肯定是有多有少的,平台互动多、声画清晰的直播较受观众喜爱,打赏相对就多一些”。指定某品牌摄像机,还有打赏收入,如此多的学校跟进这一直播,其背后是否牵扯到利益纠葛?不得不让人联想。 直播时代来临,直播正展现出无远弗届的覆盖趋势,但总有一些领域的直播,应该慎重,比如课堂与宿舍。过去我们讲应试教育培养的是“温室里的花朵”,那么经直播规训之后,又会长出怎样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