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直面临终关怀,与世界告别是需要学习的

[复制链接]

7975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7 09:1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在医院中,有一个科室并不以延长生命为目的,那就是临终关怀科。据昨日《南方都市报》的报道,作为广东省首个在公立医院里面设立的临终关怀专科,广州番禺市桥医院的康宁科专为老人及临终患者服务。八层楼的医院里,有三层是康宁科的病区,当中超过两层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余下的则是癌症患者。康宁科内病床超过100张,却仍无法满足日渐增长的住院需求。通常一位病人出院后,半天之内这个床位便会迎来一位新病人。

  临终关怀是个很新的概念,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350万癌症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其中末期患者50%会出现病痛,30%有严重疼痛。在中国,每天有100万末期癌症病人遭受疼痛折磨,癌症死亡人数占全球总量的1/4。随着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以及对生命质量追求的提高,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强。   

然而,对临终关怀本应有着不小需求的中国,无论是国家层面或是个人层面,却都是没有准备好的状态。1988年,中国开始发展临终关怀,时间并不算晚,却一直停滞不前,至今连国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都未得以纳入,亦少有公立医院有相关服务,更多存在的形式是李嘉诚基金会的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但只接收低收入晚期癌症患者,属于慈善项目,并非面向公众的医疗服务。即使在仅有的临终关怀科中,绝大多数也是为患者减轻痛楚、缓解感染等生理上的舒缓措施,精神关怀严重匮乏,从业人员也大都缺乏专业性。   

临终关怀,在中国是个非常边缘的行业,甚至边缘到连行业都称不上。缺乏顶层设计和政策推动,医院也同样没有动力,在医疗资源稀缺和以药养医的背景之下,要么是对患者进行未必必要的治疗甚至过度医疗,要么是对已无能为力的患者进行“劝退”让其回家“休养”为其他患者腾出位置,无论是哪种,都很可能为患者和家属带来更多的痛苦。对此,医院有医院的考量与无奈,患者和家属也有着自己的苦衷。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对死亡都非常忌讳,若家属未显现出拼尽全力的姿态甚至没有“挣扎”到最后一刻,即使是在患者本人意愿下进行舒缓治疗,也很难逃脱“不孝”与“没良心”的责难。   

临终关怀并没有治愈医疗一般的硬指标,而是一种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软服务,这也使其界限更为模糊,自诞生之日起就充满争议。作为最早实行临终关怀体系的地区之一,台湾有着全面的研究计划、舒缓治疗以及免费的高品质服务,2000年更立法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规定对于末期病人可以不施行心肺复苏术,一般人可在平时立下“生预嘱”,表明本人的医疗选择意愿以及指定执行意愿的代理人。然而,即便如此,在现实中进入临终关怀的界限仍难以量度。近日,琼瑶与其继子女,因其失智丈夫是否应该进行舒缓治疗产生了极大分歧,互发公开信诉诸媒体,撇除太过戏剧化的言辞与往日恩怨,其矛盾点就在于琼瑶的丈夫虽立“生预嘱”表明病危之时不要进加护病房及插管,但琼瑶认为失智已属病危,子女却不认同。临终关怀所涉的道德伦理及个人意愿认定等问题,都需要深入的探讨及实践中的摸索完善。走在这条路上,任重而道远。   

人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告别,而如何与世界告别,无论是个人或是国家制度,都需要学习。未必每个人都有必要去面对选择如何死去的问题,但当死亡来临,有一个临终关怀的选项,很重要。直面临终关怀是向死而生,思考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