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9月8日通报地方预决算公开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显示:有11个省级政府、138个市级政府未公开2014年举借债务情况说明;1601个省级部门、16934个市级部门、91778个县级部门未公开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人数。这是财政部首次披露这一专项检查结果。
因为很久没有政府的运营数据,财政部的审查报告,算是填补了这个信息空白。报告本身是枯燥的,都是概括性的数字,没有点名到具体负责人。而且因为涉及到预决算这个专门方面,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都不知说什么好。但这个报告展现的问题确实相当重要。
简言之,预决算是政府运行的财政基础,也就是纳税人是怎么花的。预决算的公开情况代表着政府透明度,从财政部的报告看,公开情况是不理想的,这也意味着政府运作不尽如人意。如果仔细分析公开中的问题,可以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趋势,正在形成甚或恶化。
与公开相对的是隐瞒,考虑到未公开的部门数量庞大,可以想见财政实际运行的真相遭遇相当大的缺失。中国有三十多个省区,有三百多个地级市,未公开举债情况的各占三分之一强。举债不透明,恰恰是地方债务黑洞的特征,它明示了地方政府的财务危机。
没有公开公款消费的部门从省级直插县级,每个层级的数量都很惊人——尽管不知道各个层级部门的总量,但动辄数以万计,因此推断公款消费的现实叫人不忿也是合理的。另外,财政部进行专业审查,如果有人再拿统计口径来否认这个数据,恐怕难成立。
之所以惊诧于三公消费中接待开销不透明的规模如此之大,是因为民众接收到的信息是在“八项规定”之后,刹住了吃喝歪风。但财政部给出的结果与此有很大的出入,而且数据证明公款吃喝不透明面广量大,难道说明厉行的“八项规定”弱化了?这个同样让人操心。
地方举债不透明,公费吃喝不透明,可以按照事实分别解读,但同时,这两个最能体现政府运作的方面也可以合起来研判。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大肆举债且大肆吃喝的地方政府,它的日常运作将有不同程度的不正常情况,由此所形成的机制,只怕也有扭曲之处。
出于谨慎的考虑,我们暂不从财政审查报告中给予地方总体负面的判断,但如果财政部提供的就是现实,可以约略推断出财政不公开的总成很可能误导政府方向,扭曲改革机制的形成。这对发展肯定是不利的,因为财政是结构性要素,它极容易导致上述扭曲定型。
舆论对财政部的报告反应平平,甚或不去关心。这种隔膜感意味着冷漠,它代表着社会对地方政府早已形成固定看法,两下没交流了。如果有人以为民众冷漠更是隐瞒财政的理由,只怕会加重两个后果:一是在地方政府内部造成更多贪腐,二是扭曲的机制产生政策性的社会不公。
坦率地说,舆论冷对财政部报告,也预示着民众的自知之明,他们放弃了基于财政问责的社会监督。如此一来,财政是好是坏变成了地方政府需要自行纠偏的问题,处理好就好,处理不好就难说。这当然也是趋势之一,清醒者可以据此研判财政—行政的走向。
我们也不好仅仅依据一份报告——哪怕是财政部做出的权威统计——就将所有政府公务员一棒子打倒。但要知道,钱是怎么走的,人就是怎么走。即使是政府人士,也可以看看、想想,是不是有什么坏东西在蔓延?什么在进?什么在退?财政实情有不乐观的地方,怎么让趋势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