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存款“不翼而飞”,不能让老人痴痴苦等

[复制链接]

7975

主题

7979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47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08:2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96年,四川乐山市民李大爷把一本存有3406元的存折小心藏好。时隔20年后,李大爷在一次收拾房屋时找出这本存折。然而,当他拿着存折去取钱时,却被告知,存折里只有70.02元了。涉事中国银行营业网点查10个月无回音,日前告诉李大爷,他们的工作已进入尾声,最迟在下月底给李大爷一个满意答复。(5月12日乐山新闻网)

银行方面本有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的义务。存折(单)是储户与银行建立了储蓄合同的法定信用凭证。涉事银行未对存折真实性提出质疑,却只顾一味先在历史会计凭证中查“真相”,而把李大爷晾在一边儿一晾10个月。

银行方面的解释是:“当时并没有实行实名制和数据化,单据保存全部采用手工制单,再加上二十年来银行的系统也升级改进的三次,查询起来非常耗时。”

会计凭证只是银行内部业务上使用罢了,与外无关;对外具有法定效力的只能是存折、存单之类信用凭证。3335.98元“不翼而飞”的原因,也许可以通过对历史会计凭证的查对找出来,但也不排除因时日久远找不出来。万一找不出来,这笔存款是不是就不用兑付了呢?

其实,类似事件已非首次发生。2015年11月18日《信息时报》就曾报道:广州市海珠区的汤奶奶,2000年将5000元存进某银行,如今取钱却被告知查不到存款信息,无法兑付;某银行给出的理由如出一辙:“存款时间太长及银行内部系统曾升级多次。”

同年11月26日《华西都市报》也有报道:1993年四川邻水县一陈姓老人存入某银行4000元钱,如今家人多次试图取钱未果,涉事银行也称:当时“网络不发达,很多东西都是人工手写的,现在查起来肯定很麻烦”。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济,与之相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金融企业,银行方面还得讲究诚信,恪守契约,同时强化客户为本的服务理念。若是因为历史原因,导致存折(单)对应的会计凭证查对困难,只要存折(单)真实有效,那又何妨先行兑付并备案,再回头去慢慢自查。

查对会计凭证并不是存折(单)兑付的前置条件。建议央行、银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能够针对此类特殊情况,出台明令,因应现实。不能让老人为20年前存下的血汗钱,没有期限地痴痴苦等下去。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