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民办中小学升学面谈工作陆续开展,有的民办学校在学生面谈过程中,家长被要求做问卷调查,问卷不仅考察家长们的学识,还要求填写爷爷奶奶的学历、工作单位等信息,俨然“查三代”的架势。更有的学校面试中要看家长的身材。 学校在招生面谈之时组织家长填写家庭基本资料、做测试题,俨然是一副“上阵父子兵”“全家总动员”的架势。按理说,学校招生,对孩子进行面谈了解,对孩子家庭进行基本的调查摸底,本无可厚非,但涉及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诸如“毕业院校、第一学历、单位职位”等等的背景信息,就让人难以理解了,是搞“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血统歧视,还是“拼爹、拼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社会背景评估?如此大费周章地进行测试到底为哪般? 果真如校方声明所称那般,是为让家长打发无聊时间么?事情显然并非如此简单,时下民办学校竞争日益进入到“白热化”阶段,而校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考试成绩、升学率的竞争,而如何确保民办学校自身的好成绩、高升学率?优质的生源是重要的保障。这是众所周知的,也是各个办学主体之间心照不宣的共识。至于校方、家长的立场,要分开来看。 从学校的角度看,好的苗子、生源,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比如家长的学识、受教育程度,家庭的教育氛围,从这个层面考虑,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教育、社会地位,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连性。在幼升小招生被教育行政部门严格禁止组织纸笔测试和学科考试的情况之下,对招生学校而言,要顺利招到课业优秀的生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乎,校方就将对孩子的考核变通为对家长的考察和测试上,应该说这不是偶然的,是民办学校的一种无奈,当然也是对教育行政命令的一种阳奉阴违的“变通手段”。 从家长角度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为人父、为人母的正常心态,扎破头要挤进一所好学校也是时下家长们普遍的诉求,在“僧多粥少”的择校风仍然猖獗的当下,家长们为了让孩子顺利进入到一所知名的学校,只能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弱势地位,很难有质疑、抗拒的底气,在此情况之下,学校自作聪明、“别出心裁”的考察、考核家长家庭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等个人信息,就“顺理成章”了。 孩子报考学校,学校考察测试家长并调查祖父母、外祖父母背景,这种行为看似滑稽、无厘头,实则是教育功利在基础教育中的一种表现,根源在唯成绩、唯升学率的单一考核评价机制。从某种意义上看,采用如此滑稽、拙劣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教育状况,有一定的现实无奈,而家长们更是敢怒不敢言,如何化解?只有寄希望于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机制,为家长们松绑,为孩子们减负,为素质教育、特色教育创造更为宽广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