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富有南美风情的开幕式之后,2016里约奥运终于向世人推开大门。在此之前,国际社会针对里约奥运场馆建设、配套保障、治安环境等的热议,已经以另类的方式完成了对这届奥运会的预热。
在争议声中开幕的里约奥运,最终会呈现出怎样的精彩或不完美,唯有交给时间。但在距里约18000公里之外的中国,从社会对于奥运会的关注和反应中,我们已经可以窥视或感知出一些比较清晰的变化。
很难说社会对奥运会的关注在降温,但不可否认的是,比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从普通民众到公共媒体,人们确实也关注中国体育代表团到底能够拿多少枚金牌,谁是旗手,谁是夺冠热门,但这份关注,是以更多的平常心去看。
这份平常心的背后,是奥运会在成为国民寄托自豪感“工具”的同时,变为人们生活“四年一遇”的点缀——继世界杯这样的体育赛事后,人们再次有机会借奥运会让自己抽身于忙碌而快节奏的生活,获得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放松。
人们关注奥运会的理由和动力,可以是为了观看一名自己最喜欢运动员的“表演”;可以是为了更深入了解自己最喜欢的一项运动;也可以是借此了解主办国的社会风情,为旅行计划作参考……是的,人们观看奥运会的表情变得更为放松,目的也更为纯粹,更多是为了取悦自己。当然,中国健儿的金牌依然会让我们热血满腔,为那股拼搏的力量而叹服,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淡定、自信、从容。
既为中国健儿夺冠而激动,也为自己喜爱的运动员和运动项目而关注奥运,这其实是奥运会和奥林匹克精神社会化的必然回归。要知道,奥林匹克运动会最初就发轫于业余体育,只是后来才逐步演变为职业体育与商业体育。
国人奥运观变迁的背后,正是奥运之于国家意义的重新定位,以及社会体育观与心态的日趋成熟和健康化。我们期待代表中国出征的运动员能获得好成绩,展示体育精神,但也能以更为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奥林匹克赛场上的成败得失;我们依然会为金牌而欢呼,但崛起中国的国民心态也能更坦然地看待附着金牌之上的价值;奥运强国的目标,也已悄然向体育强国转变,它对于体育经济的拉升,对于全民健身和社会体育的推动,也将奥运和民众关切更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奥运,在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奥运精神:在全民健身和大众体育发展的助推下,奥运会从宏大叙事中解放出来,变得让每一位普通人更可触摸。尽管,社会公共体育设施、人均绿地面积依然不足,体育教育仍待优化,竞技体育的精英培养体制与群众体育进行有效衔接仍待突破,但变化已然开始。
毋庸置疑,我们会关心里约奥运会上中国队究竟能够斩获怎样的竞技成绩,也会为运动员加油,但从北京到伦敦再到纽约,中国社会奥运观与国民心态也更加成熟和自信。这种成熟与自信,就蕴藏在人们观看奥运的表情中和对奥林匹克运动价值认知的改观之上。现在,里约奥运已拉开大幕,让我们为每个运动员加油,也更好地感受“奥运”的内涵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