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9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地铁“反逼婚”广告背后的矫情与焦虑

[复制链接]

562

主题

646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6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3:58: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橘红的底色,可爱的卡通女孩形象,灯笼、鞭炮、福字等春节元素……近日,人流稠密的北京地铁东直门站出现了一则广告,上面写着“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世界那么大,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记者采访了解到,发布广告的是由一群年轻人组成的“反逼婚联盟”,参与者都有过被“逼婚”的经历,因此在网上发起众筹来负担灯箱广告3万8千元的费用,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积极响应。这则广告将在东直门地铁站刊登一个月。(新华网2月10日)

  一到大陆的长假尤其是春节这类公共假期,随着人们传统的亲情团聚之喜庆同时,另一个关于年轻人回家被父母“逼婚”的话题日益成为如影随形的社会现象,自然也成了媒体年复一年热衷于调查和报导的新闻热点。包括今年春节前后直至今天仍然被追踪报导的围绕所谓出租男女朋友回家应付逼婚催婚的相关新闻,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论那些租女友或租男友回家过年的价位、规则等热门话题的同时,似乎很少有人大声反问,这种过分的、刻意的欺骗父母亲人的生意,且不说其间会发生的欺诈、情色、失身、毁约等一系列丑闻或违法犯罪的隐患,至少这种明目张胆的欺骗父母行为有违亲情人伦,或许短期内能安抚父母,但春节过后呢?父母期盼之中只会继续失望,甚至更加失望,于心何忍?

  毫无疑问,时下竞争激烈的社会,加之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都市年轻人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压力,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使今天的年轻人几乎足不出户就能够完成以前人们必须经过大量现实的人际交流才能完成的事务,这样的大环境,必然大幅减少了人们交流的直接接触机会,所谓宅男宅女应运而生,甚至成为城市主流生活状态。但不论是作为他们的父母还是自己,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自然规律,绝不仅仅只是狭隘的当成传宗接代的图腾。一个正常的社会和一个正常的民族,都需要通过婚姻这种方式来实现国家生生不息的发展,而实现普遍正常的家庭结构,恰恰才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所谓年轻人过节回家被父母亲人“逼婚”只是一种表象,甚至这绝非现代中国社会才独有的现象,事实上即使是过去任何年代,父母也会随着子女的成长成熟而自然而然的考虑他们的婚姻大事,只是考虑的方式方法随着时代变迁有所不同而已。

  倒是到了今天的21世纪,父母催问子女个人婚恋情况,反而被发达的资讯信息方式无限放大,继而成了年轻人表达逆反心理的普遍模式,“逼婚”成了年轻见面很时髦的话题,也成了在网上发泄情感的噱头;于是乎所谓“反逼婚同盟”之类的变态组织也搞笑一般的应运而生、横空出世,而且煞有介事。但说实话,这就好比有大鱼大肉的腐败官员整天声称“做梦都想喝小米粥一样”,矫情而已。

  表面上看年轻人春节回家被父母催问婚恋情况是一种“催”的状态,事实上这恰恰是一种真正的、最自然的亲情流露,儿女扶养成人,作为父母总是关心关注着女子们从婴幼儿到上学直至大学毕业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后是否进行恋爱状态、有没有对象等等,父母并非只唯一关注女子的婚恋,还有其它更多东西,只是婚恋是大事,被关注度更高一点而已,于是乎在子女们看来,这就成了每次回家都被“逼婚”,真是这样吗?那些口口声声“反逼婚”的年轻人不妨扪心自问,父母不应该关心你们的婚恋大事吗?或者说他们要怎样来做?是不闻不问还是漠不关心?所谓“反逼婚”的唯一需要“反”的对象就是父母和至亲,年轻人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生存压力的焦虑亦或根本就在彰显时尚,那只能说这很矫情,也很无聊。

  据近期发布的《中国逼婚现状调查报告》煞有介事的声称,逾七成受访者曾被父母“逼婚”。其中,25至35岁的青年压力最大,被“逼婚”率高达86%。“反逼婚联盟”的发起者之一、今年33岁的韩德乾先生自25岁起就被父母“逼婚”。他告诉记者,希望借助地铁广告的形式引起社会关注,也向家人表达心声------。我只能说少数极端的人以及极端的举动令人厌恶,甚至是变态,父母过问一下儿女婚恋问题,只是正常的亲情情感表达方式之一,少数心理变态的年轻人竟然以仇视的方式来对待,即使在地铁放一个广告能引起社会重视,恐怕也很难得到绝大多数公众的认可或同情,更多的人只是当笑话来看,而所谓的“反逼婚联盟”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笑料。

  应该说即使你在城市拼搏会因为竞争压力大、或收入水平与高房价高物价相比很难融入城市成家立业,但显然这只是严峻的社会问题,人们更多的应该思考与之相关的社会因素或个人因素,而不是迁怒于父母对自己婚恋状态的关心,父母问一下就成了“逼婚”,你还真当自己是独生子女政策下的任性偏执的小皇帝。所以地铁“反逼婚”广告也好、“反逼婚联盟”也罢,凸显出的是一种极不理性思维下的焦虑与矫情,更解决不了自己的生存困境。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自由评论人,帝国良民之雾里看草,看透世界缤纷,活跃于网易、凤凰网、华声论坛、微言网等,写作领域宽广,热爱文学、户外运动和摄影,专注于时事评论、社 会人文,冷静论道,就事论事,张扬正义,针贬时弊。连续多年荣获凤凰网论坛、网易新闻论坛、红网时势论坛和华声论坛年度十大金牌写手、十佳写手、十大优秀写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