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8月21日电 题:“熊猫爸爸”潘文石:在山海间践行和传播“生命教育” 新华社记者徐海涛 南国夏日骄阳似火,行走在3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不一会儿衣衫便湿透一片。在北部湾畔的广西钦州市城郊,年过八旬的潘文石戴着自己标志性的帽子,就这样行走在刚落成不久的文实中学校园里。 “以后,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将有机会在学校感知自然的神奇与可贵。”在野外工作几十年,这位生物学界泰斗无数次地风餐露宿,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濒危野生动物们的珍贵点滴,并和它们交起朋友。 潘文石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和大熊猫、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等濒危动物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他,如今仍在崇山峻岭和无垠大海中,探索着生命奥秘以及土地、人口、野生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白墙灰瓦、草木环绕,崭新的校园在蓝天白云之下凸显着浓郁的中国风。“青少年时代我看的书是《鲁宾逊漂流记》和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我喜欢野外的生活,与我所研究的动物在一起是我的梦想,也希望能与孩子们分享这份特殊的生命课程。”望着校园,潘老聊起自己的科学之旅,话语温情而真挚。 从1980年进入四川卧龙研究大熊猫起,潘老便开始了漫长的荒野生活。西部群山林立,野外研究困难重重,加之当时科研条件相对有限,户外科研更是艰辛。秦岭深处,潘文石山上山下,用严谨、求实的态度致力于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其关于成立自然保护区等建议被采纳,而且如今的秦岭地区野外生存大熊猫已达340余只,种群密度为全国最大。由此,潘文石也收获了“熊猫爸爸”的称号。 “熊猫爸爸”也是“白头叶猴之父”和“白海豚的守护者”。在秦岭奔波10多年后,基本完成救助野生大熊猫科考任务的潘文石在1996年来到广西,一呆就是20多年。在广西崇左的喀斯特地貌山区,他与白头叶猴为伴,呵护着种群生长;在广西钦州的三娘湾海域,2004年开始他追逐起中华白海豚的身影,探求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的生态保护之路。 在北京大学的课堂上,一波又一波学生倾听着这位儒雅的老人讲述他对野生动物的爱、对生命的敬畏。这样的课堂总是挤满了人,即便最后换到能容纳三四百人的大教室,讲台、过道还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山里海上,科研团队里的学生更是跟随着他的步伐,近距离地感知生命的脉动。 “热爱生命,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必须与万物同生共存。”潘老的话语回荡在学生们的耳旁,也出现在一些孩子们的日记本里。近年来,潘老利用科研间隙,来到钦州的一些中学,为孩子们开起了“生命教育课”,其在崇左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也迎来了一批批“生命教育”夏令营的学生。 在钦州担任中学校长多年的莫怀荣对这些课印象深刻,已在当地教育部门履新的她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潘教授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将科学的奥妙、生命的意义讲述得生动有趣,孩子们主动发言或提问,兴奋的时候近千人的大厅内整个屋顶都在响。” 在莫怀荣看来,科学知识是西部地区教育的短板,潘文石的讲座不仅启蒙着孩子们的科学精神,更守望着孩子们的内心,埋下一颗真善美的自然观、生命观、世界观的种子。 近年来,在潘文石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野生动物保护及生命教育工作中。在地方教育部门、爱心人士以及一些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文实中学落成。 今年9月,文实中学将迎来首批初一、高一学生。作为学校名誉校长,潘文石将在开学典礼上为孩子们献上寄语和祝福,孩子们将听到这位满头白发的老者用温情如故的嗓音,讲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故事,憧憬着更为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