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农村小学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教师短缺矛盾,优化农村小学教育教师结构,日前河南省启动2017年农村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计划,全科教师须“一专多能”,能胜任小学11门课的教学。(《中国青年报》2月16日)
“农村方向、小学定位、供需对接、全科培养”,重点面向农村教学点,由此而言,河南此番全科教师的培养,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瞄准农村教育特殊情形,采取的一种“精准帮扶”尝试。
为达此目标,当地也算动了脑筋:采取高校与优质小学联合培养的新机制,采用“通识基础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教师专业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同时实行“两免一补”,定向就业。问题是,如此这般,就能在短短两到三年内,让教师实现一专多能,进而胜任小学11门课的教学?
《荀子·劝学》提到,鼯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最终,鼯鼠虽五技而亡。具体到“全科教师”的培养,如上所述,真正能让教师实现“一专多能”吗?何况,在这11门学科中,更包含在义教阶段很欠“操练”的音、体、美等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要在这些科目上实现“能”的突破,很需要些“天赋”与“禀性”的。
另一方面,即便学生“天生我材”,在学习知识上能兼收并蓄,可触类旁通,充其量也只是“会学习”的一种表现,而教育教学更强调互动,更注重实践,当大学生的满腹经纶,对接到农村教育教学实际,还能那么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吗?在这方面,全科教师自身的学识积累、性格禀赋、敬业精神等固然很重要,可同时,农村教育教学的一些“客观实际”,也不容忽视。比如,是教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是复试班式的“能者多劳”还是包年级(班)式的“定点承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想想看,一个年级11个学科,六个年级就是66个“知识单元”,再加上其它“闲杂”工作,任你三头六臂,恐怕也难胜任。
尤应指出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探究,是新世纪对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再反观此“袖珍班”,如此单一的学习环境,如此单一的学习氛围,纵使学生在学业方面能一枝独秀,可相对于其集体意识的培养,团队精神的构建,乃至今后的融入社会,健康成长,都有不可回避的缺憾。从这个角度上,“全科教师”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忽略了“源头危机”,其最终收效也注定不被看好。
其实,“袖珍班”也好,“肥胖班”也罢,相比于国际上20-45人的“标准区段”,都属“过”犹不及,都理应被否定。可在现实国情下,地区发展的不协调,教育均衡的严重滞后,让班级容量呈现严重两极分化。解决之道,恐怕还应从源头上入手,从教育均衡这一根本问题上着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