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就没有”结构下的中国发展模式反思
蒋成博
20世纪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短短几十几年间,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赞歌,唱遍了祖国大地,许许多多老一辈中国人,都是唱着这首歌成长起来的。说句心里话,当时的歌声,确实唱出了大多数中国百姓的心声。
可惜的是,时至今日,它早已成为过往烟云,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逐渐淡化、变调、走样了。
突然有一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被一句更为红火的网络雷语——“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取而代之。
或许,“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生动地唱出了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一段真实历史。
但是,“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能够唱出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真实历史吗?
进而,我们禁不住要问:“没有……就没有”的中国国家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好注脚吗?在这种结构下,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何?或者,沿着这种国家逻辑走下去,新中国还有未来吗?会是什么样的未来呢?
今天,带着上述问题,按照“没有……就没有”的现代中国国家逻辑发展结构,我们分析探讨一下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便引起国人深刻的反思,共同迎接一个全新的中国。
首先, 我们看看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没有……就没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情况如何?
第一个“没有……就没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怎样形成的呢?
还原历史,我们发现,1943年3月10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出版了蒋介石作的《中国之命运》一书,最先提出了一句:“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
同年8月25日, 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社论,批判了这本书,结尾说:“如果今日的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那就是没有了中国”。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时年19岁的中共党员曹火星,率先创作了歌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后经毛泽东建议,添加上一个“新”字,认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中国依然是存在的”。
毛泽东的一个“新”字,画龙点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随即出炉。
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句,是在一种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人民自我选择的产物。
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发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心声,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嘹亮赞歌。
回顾歌词全文,任何评论,都显得多余。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抗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今天,随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第一个“没有……就没有”,承载着新中国的过去,成为老一代中国人民美好回忆,变成了永久的历史。
接着, 我们看看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二个“没有……就没有”: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中国”情况如何?
第二个“没有……就没有”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中国”是怎样形成的呢?
这句话,包含了正反、褒贬两方面的含义,它来源于现代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活生生的现实。
从正面看,我们可以说,“没有市场化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大开发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一切向前看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诚信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发展经济就没有新中国”。
从反面看,我们可能说:“没有房地产就没有新中国”,“没有腐败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假冒伪劣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作为新中国发展第二个“没有……就没有”中的一段戏剧性插曲,“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最值得一提。
2010年10月12日下午5时40分,一个网名“慧昌”的网友在新浪网发布博文《透视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文章在上午11时33分被财新网以“宜黄一官员投书本网”为题全文刊登。
作者认为“强拆问题全国普遍存在”,每一个人都是强拆政策的受益者,“宜黄事件是我国城市化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牺牲品”。
作者还不无得意地总结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强拆就没有我国的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一个‘崭新的中国’,是不是因此可以说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
与“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类似的一句话,是一位县委书记说的。
2010年11月2日,四川在线刊出一段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嵘在江西万载县讲课,号召大家不要去拆老百姓房子。会后,万载县县委书记慷慨激昂地说道:“如果没有我们这些县委书记这样干,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吃什么。”
2010年10月1日,这句话出现在于建嵘某网微博上的话,迅速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
正是这些反面教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中国”的价值所在。它承载着新中国的现在,承载着一段新中国现实的突破和飞跃。给我们的感觉,有点像狄更斯《双城记》开头所说的那段话一样。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落地狱。简言之,那时和现在如此相像,当年那些大发议论的权威人士坚持认为,不管那一时代好也罢,坏也罢,只能用形容词最高级来描述它,才能接受。”
我们似乎正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中国”的时代。
最后, 我们看看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三个“没有……就没有”:“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新中国”。
第三个“没有……就没有” :“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新中国”会是什么样的呢?
在前两个“没有……就没有”国家逻辑发展结构中,第一个发展阶段,起伏跌宕,喜忧参半;第二个发展阶段,获得举世瞩目的空前繁荣和进步。
但代价是巨大的,我们在环境、资源、精神、信仰和价值观等许多方面损失惨重,目不忍睹。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的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官民纷争等一系列矛盾,日益突出,国人信仰、价值、道德、伦理体系等方面的危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因此,在国家发展的同时,恰当处理日益突出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冲突,是促使中国走向第三阶段的关键一环——深化民主法治改革。这也是现代中国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
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新中国发展的第三个“没有……就没有”,理所当然是:“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新中国”了。
第三个“没有……就没有”:“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新中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未来中国的美好愿景。
回顾历史,这一愿景,是从我们祖先“大同”思想一代代延伸下来的;近代,经过中西思想的剧烈碰撞,“大同”被表述为民主、科学和自由的强烈愿景;时至现代,“大同”被表述为“中国梦”。说到底,它们都是民主法治的必然产物。
因此,让我们从“大同”开始,描述一下民主法治的新中国究竟是什么样的吧!
2000多年前,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憧憬着一个天下“大同”的朗朗世界。
《礼记·礼运》说道:“大道至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此,“大同”成为古代先哲们心目中最最理想的社会,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义无反顾地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着。
我们憧憬着这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在那里,人们独立而自由地从事各自的事业;在那里,人们充分享受着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但这些财富不是操纵在少数官僚手中,而是掌握在全体人民手中;在那里,人们建设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家园,让子孙后代尽享中国生活的各种公平机会;在那里,人人凭良心和能力做事,正气长存,以诚相待,相互帮助,相互尊重;在那里,人人健康、幸福、自由而安全,没有贫穷,没有恐惧,没有欺诈,人们轻松自如,满怀激情地追求一种富足的生活。
有人可能会问,除了巨大的物质进步以外,我说的这条道路还通向何方?它将使人们摆脱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开阔眼界,树立更加崇高的理想;它将为广大的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它将是一个在物质上繁荣、在精神上健康、不受压抑而又朝气蓬勃的中国——这个中国,目光远大,襟怀开阔,富于同情心,慷慨大度,乐善好施,以和为贵,诚信至上,尊重科学,敬养生命,不害众生……最终,它必将成为全世界的楷模。
我们朝思暮想,日夜期待着,有朝一日,在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这块肥沃土地上,真正建立起这样一个现代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新中国——一个强大无比的新中国。这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新中国。
我们深信,通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这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一定能够逐渐变为现实。
但是,前提必须建立在新中国的第三个“没有……就没有”国家逻辑结构:“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新中国”的基础上,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历史已经证明,新中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中国”两个历史性阶段。
历史还将证明,未来的新中国,必将进入第三个“没有……就没有”国家逻辑发展阶段:一个“没有民主法治就没有新中国”的全新发展阶段。
我们说的新中国,是中国人民的新中国,它正在蓬勃建设与快速发展,正在崛起、壮大与强盛,曙光就在眼前。
2010年10月25日初稿
2012年10月23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