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22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孟子养气说蕴含的养生智慧

[复制链接]

139

主题

334

帖子

534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34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08:32: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孟子养气说蕴含的养生智慧

蒋成博

孟子的思想和方法,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中庸之道,另一方面又有所发挥,形成性本善思想。其养生思想和方法,以“养气”为代表自成一体。他的“养气说”,从思想来源上看,源于性本善。从操作方法上看,包括“不动心”、“寡欲”、“求放心”、“存夜气”和“养浩然之气”五方面内容。本文就此做一简要分析,以明其养生智慧。

(一)不动心。

“不动心”,是指在烦杂无序的大千世界中,能够做到心性不为外物所动摇,从而静定自然,心态平和,遇事泰然处之的心理状态。

《孟子·公孙丑上》通过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进行了讨论。公孙丑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孟子回答道:“我四十不动心。”

这句话源于孔子的“四十而不惑”一说,大意是说,人到了四十岁以后,自我意志比较坚定,自心比较有主见,即使做到齐国卿相之位,也能够泰然处之,不为所动。这种凡事不为外界干扰所动的心态就是“不动心”。

如何做到“不动心”呢?孟子认为,要通过“寡欲”、“求放心”、“存夜气”和“养浩然之气”的渐进修炼过程,才能逐步做到。

(二)寡欲。

“寡欲”,“寡”者,少而独特也;“欲”,欲望,需求。两者合词,是指一种减少欲望,使欲望简单或单一的心理状态。《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的反面是“多欲”,对此,在《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这样说道:“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认为,多欲使人产生不满足之心,不满足之心是导致“弑其君”,从而使人丧失仁义礼智的根源。人们应当从“寡欲”开始修养心性,不失“本心”,从而培育良心。“寡欲”是“不动心”的必要条件。

(三)求放心。

“求放心”,是指一种通放松心性,把被外界所迷惑的善心或善性收拾起来,使人恢复到自然的性本善状态,从而专心致志,达到诚能通神状态的心理调节过程。对此,孟子用奕秋学棋的故事,做了非常形象的诠释:

两人跟奕秋学棋,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另一人整天想着“鸿鹄将至”,怎么射杀,美餐。结果前者学有所成,后者学业平平。

在孟子看来,善性不但要勤于养护,还要用心专一,否则,一曝十寒是不会卓有成效的。这一点,与寡欲的要求基本上一致。

(四)存夜气。

“存夜气”,是指保存“夜气”的一种修炼方式。什么是“夜气”?如何“存夜气”呢?

“夜气”,是指夜晚万物息养之气,至早晨变为“平旦之气”。“平旦之气”即朱熹所谓“清明之气”。“存夜气”,即保存夜晚万物息养之气,以便在第二天早晨变为“平旦之气”,从而勃发生命之活力。

孟子告诉我们,人类与禽兽的根本区别,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存夜气”。正如孟子所说:“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只有保存了“夜气”,第二天清晨,才能发出“清明之气”,这样才可使人的基本心性,扩充为仁义礼智等善性。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夜气”,就难以勃发“清明之气”,人的基本心性,就容易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从而远离仁义礼智等善性,心身形则会因丧失“夜气”而受到损害。基于此,孟子认为人们要学会“存夜气”,以激发“清明之气”,使自己正气长存,邪不可干。

(五)养浩然之气。

孟子的“养气”,即“养浩然之气”。至于什么是“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直言不讳地告诉了我们: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先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接着又说:“它作为气,最广大、最刚强,用正直来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气,与义和道相匹配,否则,气就没有力量。也就是说,它是义在内心集聚的产物,并非由外入内而取得的。如果行为上使内心感到愧疚,气就没有力量了。”

“养浩然之气”,养的是纯正刚直的自然之气,道义之气,仁义礼智之气,这“浩然之气”,在人的心灵深处,它所体现的,是一颗“赤子之心”。

孟子的“道”与“义”,即道义之气。这道义之气,就是“浩然之气”,正义之气,养好了这种浩然正气,才能达到“不动心”、“至仁至善”,以及“仁者无敌于天下”的境界。

如何“养浩然之气”呢?孟子用拔苗助长的故事做了形象生动的说明。

他告诉我们:“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焉。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段话,大意是说:“我之所以说告子未尝了解道义,是因为他把道义看做外在的东西。做一件事情行动不要中止,内心不要忘记,不要用外力助它成长,不要像宋人那样。宋人担心禾苗不长而去拔高它,一天下来疲惫不堪,回到家里,告诉家人说‘今日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枯槁了。普天之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认为帮助没有益处而舍弃不干的人,是不知耕耘的人;用外力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拔苗助长的人。他们的做法不仅没有益处,反而有害。”

拔苗助长的故事阐明了“道”与“义”在“养浩然之气”中的巨大作用,大有老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意味。

孟子告诫我们,养气一定要做到勿忘勿助,顺其自然。反之,一切急于求成,违背自然,拔苗助长的做法都不利于养气。

在孟子那里,“养浩然之气”,即养正义之气。这个养正义之气的修炼过程,即正气养生过程。

综上,孟子的养气,虽然包括不动心”、“寡欲”、“求放心”、“存夜气”和“养浩然之气”五方面内容,归纳起来,不外乎“心”和“气”共养两大要点。其一,“养心”,要做到“不动心”、“寡欲”、“求放心”;其二,“养气”,要“存夜气”,“养浩然之气”。

这就是说,养气的过程,是一个“心”与“气”共养的综合养生过程。正所谓心正气自定,气定心自正。没有纯正平静之心,便没有静定之气,没有静定之气,便没有浩然正气。因此,唯有“心”和“气”共养,才得养气要领,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目的。

2011年8月19日初稿

2014年5月8日修改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孤星望月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发表于 2015-2-16 17:18:4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星语天涯 该用户已被删除
板凳
发表于 2015-2-16 22:10:09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633

帖子

288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885
地板
发表于 2015-2-16 22:15:57 | 只看该作者
浩然之气……唉,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个啊,都是干坏事还要立贞节牌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5#
匿名  发表于 2015-2-16 22:25:52
养身必先养气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