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夏日,天气多变,民航运输也进入了延误高发期。天气原因延误属于不可抗力,可以理解,那如果是机械故障等航司自身原因,那乘客应该理解吗? 这个提问没有标准答案,但由此延伸出的另一个问题则应该要有答案。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延误,航空公司理应及时向乘客作出解释说明,并给出合理合规的解决方案。近日,媒体报道了复旦大学教授冯玮的延误经历,从中可以看出,航空公司在服务方面依然有提升的空间。 据冯玮教授回忆,6月30日,他所要乘坐的航班计划起飞时间已到,但他没有听见登机提醒,也没听见延误提醒。他向机场方面提出要发微博“警告”,才知道航班延误是因为航空公司的问题;第二次提出要发微博“警告”,才知道航班轮胎有安全隐患需要更换但在起飞机场没有备胎;第三次提出要发微博“警告”,航空公司才向其他航司借了同型号轮胎,航班消除隐患安全起飞。 假如被延误的乘客发不了微博,假如被延误的乘客没有复旦大学教授的身份,是不是就无法知晓任何信息,只能被迫等待?真得问一句,为什么这种并不难解决的问题,非得要逼着乘客以各种“奇葩”手段维权,才能得到解决? 在交通出行领域,乘客和服务提供方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壁垒,尤以民用航空运输信息壁垒最深。壁垒的存在确有技术门槛高的现实原因,但并不是说所有乘客都不能理解。航班延误确实有多种可能,并非次次都是航司原因,信息不公开反而有可能造成乘客对航空公司的不信任。如此一来,哪怕真的是因天气状况延误,乘客也会习惯性地认为航空公司是在搪塞。 许多业内人士在类似事件发生时,会呼吁体谅和理解。确实,民航局对于航班延误是有考核指标的,航司和机场都会受到处罚;而航空安全无小事,小到螺丝的问题都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后果。但要乘客体谅和理解,得建立在双方互相信任的沟通基础上。由于沟通存在门槛,因此不妨由航空公司率先打破这一尴尬的局面。 如今,航空业正面临激烈竞争,高铁、高速等其他运输渠道各有优势。这些本该可以解决却不情愿帮消费者解决的事件若反复发生,受损的仍然是航空业自身。多一些责任和担当,消费者和航空公司间的误会自然会被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