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5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星象:织女还是那个织女 牵牛可不是原来那个牵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09:2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概每一个中国人,都在自己懵懂初开的某一年七夕,听自己的母亲或者外婆讲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故事听完了,你或许还会在大人的指点下仰望夜空,在灿烂的银河边找出满天繁星中最明亮的那颗星,那就是织女,织女边上还有两颗较暗的星,和织女鼎足而处,正组成了一个纺车的形状,银河的东边,也有一大两小三颗星,中间那颗明亮的就是牛郎,牛郎两边那两颗暗的就是牛郎挑着的两个孩子。“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就这样从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初次领略了爱情的珍贵和人世间的愁滋味。

牛郎织女的名字,《诗经》时代的诗人们就已经形诸歌吟。只是那时候的牛郎,还不叫牛郎,而叫牵牛。《诗经·小雅·大东》中,织女、牵牛还只是星名,可见早在西周时期,那两颗行星就获得了织女和牵牛的名目。此诗有诗句还暗示当时民间早就把织女星想象成了一个纺线织布的女子,把牵牛星想象成为一个牵牛拉车的牵牛郎,加之织女和牵牛并举,这隐隐流露出两者之间脉脉相望的关系。但从这首诗中,我们尚且无法找到牵牛、织女和七月七关联的线索。

七月七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古人对星象的关注,也主要是源自星象对于时令的标示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到华夏先民的时间知识或者说岁时知识中去寻找七月七与牵牛织女星之间关联的因缘。

在《夏小正》的七月记事中提到织女星:

初昏,织女正东向。时有霖雨。灌荼。斗柄悬在下,则旦。

“初昏,织女正东向”所言为星象。织女星由一大二小三颗星星组成,其中织女一为0等星,为全天第五亮星,在北方高纬度夜空则是最亮的一颗星星,而且由于织女星纬度较高,一年中大多数的月份都看得见,因此,高悬天顶、璀璨夺目的织女星肯定早就引起古人的注目,并根据它的方位变化作为观象授时的依据之一。织女三星成三角形排列,“织女正东向”的意思是指由两颗较暗的星星形成的开口朝东敞开。当《夏小正》时代的农人们,在黄昏之后仰望头顶的夜空,看到明亮的织女星出现在深邃的天幕上,散发着柔和的星光,由两颗较暗淡的小星形成的织女星开口朝向正东,他知道,七月到了,秋天来了,该是准备收获的时候了。

织女星朝向东方,东方是什么呢?黄昏的夜空,在织女的东方稍偏南的地方,在“河水清且涟漪”的银河东岸,不是别的,正是那颗让织女朝思暮想、只能在七夕一会的牵牛星。牵牛和织女分居银河两岸,到了初秋夜晚,由于银河正好转到正南北的方向,直贯头顶的夜空,因此,这个时候,分居河两岸的牵牛和织女正好一东一西,隔着银河,遥遥相望。说到这里,牛郎织女的故事不是呼之欲出了吗?

但故事还没有到此为止。上面的这一番分析,说明了古人为什么会在七月关注牵牛和织女这两颗星,为什么会把牵牛织女的故事和七夕联系起来。可是天上自在运转的星星本自无名,这两颗星分别被命名为牵牛和织女,又有何来历呢?

辉映夜空的星象对于人间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即作为时间标示的作用,《易传》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明乎此理,则应该从星象和农时的关系入手,探究牵牛和织女的来历。

如上所述,在《夏小正》中,“织女正东向”,和牵牛隔河相望,是七月到来的标志。七月处夏秋之交,一入此月,则暑气渐消,凉风乍起,这个时候,女人就要开始忙碌了,纺线织布,准备寒衣,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和严冬。《诗经·豳风·七月》就道出了此意:“七月流火”,黄昏时候,大火星开始向西方地平线坠去,表明秋天开始了,“九月授衣”,九月已是万物肃杀的晚秋,该是穿寒衣的时候了。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该是纺织娘们飞梭织布的时候了。诗的前三章均以“七月流火”起兴,表明这首歌很有可能就是古时候的织妇们在七月萤火明灭的夜晚,在灿烂的星光下,一边摇动纺车织布,一边反复吟唱的。天上,织女星光璀璨,地上,纺织娘浅唱低吟,人间天上,相映成辉,那颗照耀着人间纺织娘劳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赋予了织女的名称,成了人间织女的守护神。

七夕节乞巧风俗,显然就是源于其与入秋夜绩、女红劳作之间的关联。晋人葛洪《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七夕之后,妇女开始纺绩裁衣,因此在这一天陈设针线,祈求心灵手巧,既是一种郑重其事的仪式,也是一种劳作季节开始前的心理准备。正是凭借着这种年复一年的乞巧仪式,牛郎织女的故事才代代相传,流传人间。

牵牛之名出现于华夏先民时间知识的另一个重要文献《月令》之中。《月令》记载仲秋八月的黄昏中星叫牵牛,“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中”。然而,此牵牛却非彼牵牛,不是那个在银河东岸跟织女隔河相望的牵牛,而是指二十八宿的牛宿。

原来,在古书中,银河边那个牵牛,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河鼓,《史记·天官书》说:“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其所谓牵牛,指二十八宿中的牵牛,而其所谓河鼓,才是银河边的牵牛,银河边的牵牛何以一星而二名,牵牛之名又何以一名而二星,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还一度成为中国天文学史上一段不大不小的公案。尽管各家对此现象的解释各有千秋,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即银河边的牵牛(即河鼓)才是真正的牵牛、最早的牵牛,先民们最早所关注的正是这个牵牛。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亮度很低,放眼望去,在满天繁星中毫不起眼,根本不会引起农耕先民的关注,因此最初也不会被农耕先民用为纪时的依据。

那么,银河边的这颗星何以被命名为牵牛呢?“牵牛为牺牲。”牺牲指诸如牛、羊之类在祭典上宰杀献神的牲畜。《天官书》所谓“牵牛”,所指自是二十八宿之牛宿,但却也足以表明,牵牛一名的意义是源于牺牲,而这也就意味着,银河边的牵牛亦取义于牺牲。《月令》提示,牵牛之得名与牺牲之间有时间因缘。八月,仲秋之月,正是动物膘肥毛丰的时候,于是天子巡视牺牲,察其体量毛色,合规中度的牲畜才能用为牺牲。此时,昏见南方的中星,作为视牲之月的时间标志,被命名为牵牛,可谓顺理成章。

这样一来,织女和牵牛岂不是毫无干系了吗?其实,当七月,织女星升上天顶并垂顾人间织妇之时,牵牛星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牵牛与织女之间,盈盈一水,原本相去不远。七月过后,当一度高悬天顶的织女离开天顶向西倾斜时,牵牛星就后来居上,升上最高点了,岁序也就随之进入仲秋八月了。多情的牵牛就是这样在织女身后紧追不舍,然而天命难违,这对生死冤家之间永远间隔着那段咫尺天涯的时、空距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此外,传说因着织女有泪,故言七夕多雨。实际上,初秋七月正是中国大地连绵秋雨开始的时候,《夏小正》说:“七月,……时有霖雨。”由此可见,七夕故事的每一个关目都能在古人的时间感中找到源头,天上的星星、人间的织女、初秋的阴雨,都因其在时序中的同时呈现而被联系起来,共同编织了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

时间,作为大自然恒久不变、周而复始的节律,不仅决定着人们的生计作息,也引导着人们的认识和叙事。“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时间,或者说大自然的节律,是造物造化众生的脚本;“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浩瀚的星空,苍茫的大地,是这个脚本搬演的舞台;“天地万物,化醇”,物类熙熙,众生纷纶,则是这个舞台上周而复始重复上演的戏剧。每年七夕,牛郎织女天河会,不过是这场戏剧中一个哀婉多情的片断而已。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