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河南省招生办发表声明,主要内容是通报两名补录考生已经完成招录,同时解释退档考生的信息、退档流程图等被公布网络,是县招办疏忽大意,被“他人擅自拍照并上网传播”,已于8月1日责令县有关部门“核实情况并依规依纪处理”。 河南省招办的这个声明透露的信息耐人寻味。它从侧面证明“退档门”风波,可能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利用公众舆论施压北大的过程。但实施者没有预料到,在北大三次退档被迫补录之后,事件会继续发酵,矛头指向河南省招办及其负责人在此事中的角色。 一种挥之不去的疑问是,之前大众认为北大补录是程序正义的胜利,是河南招办坚持为学生利益考虑,依照国家定向招生计划贯彻原则;现在情况突变,补录事件是不是有内幕,河南招办看似“倔强”的表现背后,是否另有隐情——这再次敲响“公正与否”的警钟。 之前已经有媒体挖掘到一个关键信息,排名第八的补录考生的班主任,与河南省招办一位副主任是大学同学,而且是关系不错的室友。这个信息足够让人们推测:河南省招办是不是透露了招生内幕信息,专门告诉了考生班主任,进而“咬死”北大招生计划,并在北大退档之后,公布出来,寻求舆论支援,最终得偿所愿。 (网传河南退档考生聊天截图) 河南省招办副主任与考生班主任之间的同学关系,确实可以从人情世故方面解释这次风波。如果坐实这个推测,那将会令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除了北大退档有违程序公正之外,涉及招办环节的操作更威胁到高考公平,而后者的危害性更加令人不耻。 高考招生是件严肃的大事,对考生来说,招办主导的信息流本应该完全封闭运行,这样才能确保所有考生机会平等。招生办后台掌握全国高校的录取进度,对哪个专业投档人数多,哪个专业投档人数少,哪个国家招生计划有没有招满,都了如指掌。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该服务于高考公平这道底线。 遗憾的是,综合现有信息,人们一定会怀疑:招生办理应对考生、高校的双盲操作,可能被人为干预、人为控制。具体而言,在北大定向招生计划空缺时,让谁投档谁就能进北大,只要在职权范围内进行小小的隐秘操作就能收获巨大。如果把这个操作定性为“疏忽”,是绝对难以服众的。 坦率来说,自从舆论踢爆河南省招办副主任与补录考生存在利益关系后,再由省招办自己查自己,是很难让人信任的。进一步说,在舆论重心从“北大退档是否正当且合理”转移为“河南省招办是否让所有考生公正接受补录机会”后,自查自纠的招办已经不合适掌握调查权,至少河南教育厅的纪监部门才有资格。 其实,要想调查清楚,有些调查方向是明确的。比如,在补录过程中,尤其是三次退档的胶着状态下,省招办与县招办、补录考生班主任之间有没有联络通讯,彼此之间都说了什么?这些不难调查到。 次一点的信息是,省招办说县招办工作人员疏忽,补录页面被拍照,那么,究竟是谁拍照?谁有资格在敏感时段进入核心的招生办公区域? (此前被曝光的退档流程图) 之所以追着这些问题不放,有两种原因:一是在之前的北大退档中,我们可能误解了北大,北大退档是希望拿到新的投档人选,但这个很正常的操作被用心莫测的河南省招办狙击。了解整个事件的内幕,有助于重新论断北大退档的行为,这是舆论谴责北大傲慢、用黑材料批评它后,北大理应得到重新评价的机会。 还有一个原因,退档风波直指招办内部的泄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彻底调查,不能将责任实事求是地定位具体人,那河南省招办直到县级招办存在的利益输送悬疑就不能消除,招生环节可能存在的徇私舞弊就会继续保留,这对河南考生不公,对高考的公正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所以,立足现有信息,有理由相信,三次退档风波指向北大的批评方向可能是错的。北大受制于招办系统,本属于招录过程的正常幕后运作,被人为导向舆论场合,进而用舆论力量压制北大,同时遮掩招办“内鬼”的操作。 现在,北大在招生期限内完成补录,看似弥补了程序正义,并咽下了名誉受损的苦果。但围绕河南省两级招办人员间特殊的利益勾连,隐约指向更重大的、足以颠覆高考录取公平公正红线的隐患。河南有关方面不能大事化小,就这么轻轻放过去。 网事并不如烟,在这场退档风波中,所有的波折、信息疑点都会被记录下来。目前而言,北大信誉确定受损,河南省招办的信誉疑似受损。息事宁人可能是北大不得已的态度,但河南省招办掩饰质疑,转移焦点的做法很是敷衍。毕竟,退档风波被媒体质疑招办副主任与高中班主任的利益关系,如果不彻查、不作清楚交代,将继续动摇高考录取工作的严肃性,杜绝招办“内鬼”的里外勾结,比为北大恢复声誉更重要、更紧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