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民族之间的互相奴役可以说是全方位的,从生活习俗到宗教信仰,这些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那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投机性”的入关取代大明政权后,对汉人的奴役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第一点,便体现在了发饰上。 满族的习俗是剃发,而几千年来汉人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而“衣冠束发”。所以剃发令是对汉人民族感情的极端侮辱,而不剃发是满清政府不能接受的,以至当时围绕着是否剃发,满清和汉人爆发了多次冲突。 
摄政王多尔衮认为:当时满人刚入主中原,根基还未稳,特别是在南方,所以,为了缓和矛盾,满清政府允许那些明朝的降臣暂时可以不用剃发,且可以继续穿明朝的官服。只是在朝会时汉人官员和满人官员分别各站一队。但是,不是所有汉臣都有骨气的,有一个汉臣为了讨好满清主子,主动剃发,此人叫孙之獬。 一日上朝,他变得“焕然一新”,不但剃了发,留了辫,还改穿了满族官吏的服装。当大臣们步入朝堂站班时,他很亲切地走进了满族大臣的行列。满族大臣都自谓高人一等,哪能容忍属下的汉臣孙之獬与之同班?七嘴八舌又你推我拉把他逐出班外。 
孙之獬自讨没趣,悻悻然走回汉班,汉臣恨他过于逢迎求宠,一个紧挨一个毫不松动,不让他入班。徘徊于两班之间的孙之獬进退不得,狼狈万状,最后,多尔衮不得不和汉官商量让他归入汉班。 这样的官员自然没有什么功绩可言,终于因“久任无功,市恩沽誉”,被革职为民。恰巧此时淄川爆发了以谢迁为首的抗清农民武装起义,孙之獬这样的人自然成了起义军首要的攻打对象。 
起义军将其活捉,五花大绑示众街市,人们在他身上遍刺针孔,插上毛发,以惩罚其献媚清廷,然后斩首市曹,暴尸通衢。当地百姓觉得这样做还不足以消除心头之恨,于是,决定将其五马分尸,但是,他的头已经被砍了,凑不足五个了,所以,百姓们找木匠给他做个人头安装好,再执行五马分尸。 后来孙之獬的老乡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一篇名为《骂鸭》的文章,这是讲一个人偷吃了别人的一只鸭子,身上因而长满鸭毛,且痛痒难当,最后还亏鸭的主人出面骂了一通,那小偷才褪去了鸭毛。这故事就是以孙之獬为原型。 
除此之外,在得知孙之獬的死讯之后,当时的大儒顾炎武也奋笔写《淄川行》以表示祝贺: 张伯松,巧为奏,大纛高牙拥前后。罢将印,归里中,东国有兵鼓逢逢。 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 从这首诗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大家对孙之獬的态度。 孙之獬的死讯传到京城,顺治帝给吏部下旨,讨论抚恤之事。侍郎陈名夏、金之俊建议,恢复孙之獬的原有官职,并给予抚恤;马光辉及启心郎宁古里建议,孙之獬已被削去官籍,不应当给予抚恤。“两议上,命用光辉议。”即两个议案一同上报朝廷,顺治帝最后采用了马光辉的建议,没有给予孙之獬任何旌表和抚恤。 
孙之獬就这样结束了投机又可耻的一生,他生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礼义廉耻应该是多么的重要。但他全然不顾及此,最终也因此而死,就连死之后还被历史再次“鞭尸”。 淄博博山新区大庄村东头有座孙氏墓园,距今约400年历史,孙之獬的祖父最早开始葬于此。2015年孙氏墓园被列入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据山东相关媒体报道,该文物保护单位被盗。现场墓穴边上有一个直径六十公分、深约3米的洞穴,周围散落着一些作案工具,和一些矿泉水瓶、烟头等,被盗的这座墓正是孙之獬的。可令人费解的是园里其他几座墓完好无损,唯独孙之獬的墓被盗了。 
要知道,孙之獬的尸身早已无存,这里不过是他的衣冠冢,更无陪葬之物。盗墓贼在盗墓之前,一般都会对这座墓认真“调查研究”,他们不会冒着如此大的风险去盗一座空墓。既然盗墓贼不是冲着宝贝去的,那他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结合墓主人生前的所作所为,很多人都只能猜测,这可能就是300年后的人们对他的再次“鞭尸”,你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