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可谓近期最热的概念。
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
据报道,多地已发布相关政策支持“地摊经济”,如设置流动摊贩临时摆放点、支持小店“外摆摊”经营方式等,意在促进消费、稳定就业。
一时间,“地摊经济”、“马路经济”、“夜经济”成为火热概念。有网友调侃称,“早餐摊”、“天桥贴膜”生意或也站上了风口。
除了各类个体工商户外,作为其上游供应商,中小零售商、批发商等也被认为是“地摊经济”、“小店经济”、“夜经济”的主力军。近日,多个商业零售百货概念股在二级市场被追捧。
6月2日以来,多个商业百货概念股纷纷涨停。6月3日,供销大集、汇嘉时代、小商品城、海宁皮城、茂业商业、南宁百货、广百股份、百大集团等公司股价涨幅均超过9%。
其中,小商品城、海宁皮城、南宁百货、广百股份的实控人为国资;百大集团实控人为西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即西子系)的陈桂花、王水福二人;茂业商业实控人为伯利兹籍华人黄茂如,因热衷于证券投资被称为“举牌狂人”。
股价上涨也让上述富豪身家大增。以黄茂如为例,自6月1日至6月3日收盘,茂业商业市值涨33.06%,按照黄茂如持股68.44%计算,在3个交易日内,黄茂如的身家增长了14.58亿元。
根据此前胡润全球富豪榜公布的数据显示,黄茂如夫妇以200亿元财富排在全球第958位。
不过,对比市场的疯狂,上述概念股公司大多表现“冷静”。南宁百货、百大集团已发布公告澄清公司业务不涉及“地摊经济”概念。小商品城、茂业商业也表示,预计“地摊经济”对公司本年度利润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商业百货概念站上风口
商业零售百货概念股火了。
在涨幅较大的数个商业百货类概念股中,浙江中国小商品城(下称“小商品城”)、海宁中国皮革城(下称“海宁皮城”)等综合市场同中小批发商有一定关联。
梳理财报可见,上述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均为市场经营,通过向中小商户租赁物业商位获得收入。以小商品城为例,中小商户与小商品城之间是租户和业主的关系。为入驻商品城,中小商户需向上市公司交纳市场商位使用费。
作为综合市场,集聚大量中小商户是小商品城、海宁皮城的共同特点,以海宁皮城为例,海宁及周边地区有超过3000家皮革生产企业。集聚后产生的规模效应也使得综合市场有能力连接全产业链,生产、营销和交易均可在此完成。
对比综合市场,茂业商业、广百股份等百货零售公司的主营业务同“地摊经济”的关联似乎不大。
从基本面看,茂业商业、广百股份的主营业务均为商业零售,核心经营模式为联营、租赁。旗下核心资产为实体零售门店,包括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及超市等。财报显示,2019年度茂业商业、广百股份百货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均超过80%。
受疫情影响,线下零售业态在一季度几近停滞。不过,在促消费保就业的大势下,百货业态也吃到一些政策红利。早前,多地政府已推动各大商场参与消费券发放,以刺激消费者回归线下商场。
不少百货商场负责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门店的客流和销售正逐步复苏。浙江杭州一高端百货的某品牌导购员告诉AI财经社,为了推广商场的优惠活动,品牌导购近日来被要求向老顾客电话推销服装。
概念炒热就能赚钱吗?
地摊经济概念已迅速传导至二级市场,但上市公司要想因此增加营收并不容易。
如果个体工商户在马路、天桥等城市角落的经营时间拉长、销售额增加,或将逆向拉动上游零售商增加供应、提高收入,其所在的商品综合市场也可能获益。
但这恐怕并非一时之功,实体市场交易量、销售收入的恢复需要时间,“地摊经济”的“利好”能否真正传导至上市公司营收数据仍是未知数。
以海宁皮城为例,公司2020年一季度实现营收2.67亿元,同比减少22.0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24.38万元,同比减少32.76%。虽然海宁皮城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增加1.71亿元,但这主要系期内公司及子公司支付各项税费同比减少所致。
海宁皮城也表示,受疫情及实体市场交易量下行影响,公司物业租赁及管理服务收入、子公司物业销售减少,进出口公司商品销售收入减少。
对于其他被炒热的百货概念股来说,虽然商场客流有所恢复,但其盈利能力仍因电商渠道承压。以上述两公司2019年度经营情况为例,其中,茂业商业主营业务营收较上一年减少8.62%;广百股份主业营收虽同比增加5.32%,但毛利率同比减少2.13%。
茂业商业表示,自2月底全面复工以来,虽然公司有部分门店陆续、适时在商场外的广场及政府同意地点增设摊位、卖点;但截至目前,上述增设摊位、卖点对公司的经营收入、净利润的影响不足百分之一。
概念易炒,但背后的上市公司是借助地摊经济概念“一波游”,还是能抓住机会提升业绩,仍需要时间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