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新解(5)
蒋成博
接(4)
三王
三王之际,中国进入高度文明的半信史时代。三王,依次是夏禹、商汤、周武王姬发三人。他们开创的时代,史称三代。三代 文化成就辉煌,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历史学家认为,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夏禹
夏禹,半信史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三王之一,在三王中位居第一,他主要功绩是以华夏部落为核心建立华夏集团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奠定了华夏民族文明的根基,打下了中国国家管理体制的坚实基础。由此结束了沿袭数代的禅让制,形成世袭制,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夏禹首倡的世袭制一直延续了4000多年,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覆灭才告一段落。史学家认为,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文明社会的开始。我们中国人称自己为华夏儿女,华夏民族,就是从夏禹的夏王朝——华夏集团沿袭而来的。
夏禹的事迹,当以治水最为有名。大禹治水,铸九鼎,定九州,造福子孙后代,因此,受到世人代代颂扬,称之为大禹——伟大的禹。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他们父子俩都与治水有关。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土地、庄家被淹没,房屋被冲毁,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尧便召开部落首领商量治水对策,其间,大家一致推荐鲧来领导治水。
鲧采取堵截的方式,花了九年时间筑坝治水,都没有把洪水制服。最后,他的行为惹怒了天帝,天帝命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禹“一定要把水治好”。
传说禹继承父业,在治水时吸取父亲只堵不疏的教训,在河图、开山斧和定海神针帮助下,以疏导为主,带领群众凿开龙门,挖通九条河流,经过十三年努力,终于疏通全国水道,把洪水引入大海,使大地恢复活力,农耕重现生机。
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精神甚为感人,他30多岁都没有结婚,在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他遇到了女娇,两人相爱,结成百年夫妻。但新婚四天,他就离开了新家,奔波于治水现场。他曾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看望家人,被世人传为佳话。
商汤
商汤,半信史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三王之一,在三王中位居第二,他的主要功绩是诛夏桀,除暴君,灭夏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朝,奠定商王朝国家管理体制基础。
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了国王一成不变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商汤之举史称“汤武革命”。《周易》对商汤的行为大加赞颂,《易·革·彖辞》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汤建国后,鉴于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而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重“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矛盾较为缓和,国家政权较为稳定,国力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建国十三年后,汤卒。
周武王
周武王,半信史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三王之一,在三王中位居第三,他的主要功绩是伐纣王,除暴君,灭商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周朝,为周公旦等后世之人完成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理念及大一统国家管理体制奠定了基础。
周武王伐纣,先通过“八百诸侯会孟津”举行誓师大会,联络八方诸侯共同声讨,后通过牧野之战,在商朝大军前徒倒戈的配合下,靠正义之师大败纣王,使大一统国家理念及大一统国家管理体制出具雏形。但因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两年就病死了,并无多少建树。后人多以牧野之战或前徒倒戈的故事颂扬武王。
前徒倒戈,是指前面的部队投降敌方,反过来打自己人。该成语出自《尚书·武成》:“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它描述了武王伐纣时牧野之战中的精彩一幕,对后世帝王治理国家可谓前车之鉴。
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探讨了“三皇五帝”典故的由来、内涵及特点,归纳出既符合传统文化本义,又符合历史事实的“三皇五帝”新意,是谓“三皇五帝”新解。
2011年8月5日初稿
2014年5月8日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