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88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亲当街暴打夜不归宿女儿,为何有人认为“打得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3 17:44: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月6日,广东河源市紫金县街头,一位父亲暴打女儿。在不到一分钟的视频里,这位父亲拽着女儿的头发,晃头前行,停下来又把女儿薅倒在地,拖拽、扇耳光,甚至扯着头发试图拽离地面、拉起衣服露出背部,女儿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

据当地共青团发布的消息,父亲的暴力行为,是因为发现女儿夜不归宿。现在他们已成立事件处置小组,对这位父亲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其正确管教女儿;并将视事件实际侵权程度,必要时联合相关部门为女孩提供法律援助。
家长有管教孩子的权利与义务,但没有随意体罚的权利。这位父亲的暴行,属于殴打虐待,属于家暴子女,是违法行为,应该追究法律责任,这没得说。这种暴力,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应该发生,也不为法律与伦理所容忍。
值得注意的是,在谴责这位父亲暴行的大势舆论下,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夜不归宿该打”“支持这个父亲的做法”“清官难断家务事”“自己小时候就是被打大的,不算稀罕事”。
这些观点,其实就是把教育目的的正当性,简单等同于教育手段的正当性。似乎只要“为你好”,哪怕手段过激也没问题。这种想法,在现实尤其是村镇社会当中,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家长暴打孩子也是三天两头上新闻的事情。
截图来源:沸点视频
在一些人看来,对于玩手机、偷手机、弄丢50块钱、夜不归宿的所谓“不听话”的孩子,这些强力干预的父母,比不闻不问采取放任态度的家长负责任多了。
在理念上批评这样的家长是容易的,但要让他们真正反思和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则要困难得多。父母的教育理念,受到他们自己的成长环境、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约束,很难超脱于他们自身。
设想一下,一个自己谋生艰难,很难有时间、精力参与孩子教育和成长的父母,在孩子出现一个个“小问题”的时候,没有及时干预,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期,精神沟通已经很难,除了“暴力干预”,他们还能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孩子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会有自己的做事风格,会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此时,父母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形成良性的教育模式,那就会越来越失去沟通能力,最终只能以武力镇压收场。面对外界的批评,这些家长可能也会搬出“为孩子好”的理论,来为自己的野蛮行为辩护。
暴力威胁下强迫孩子顺从,实际上是父辈的教育失能。但“棍棒教育”往往不能纠正孩子不良行为,而会适得其反。在带给孩子皮肉之苦之外,侮辱、谩骂、殴打,被暴力威胁,被心理驱逐,这种孤立无援的感觉会给孩子内心带来无法磨灭的创伤。这显然不是父母想看到的悲剧结果。对于父母或者公权部门来说,多反思是怎么失去“教育能力”的,而不只是关注暴力教育的结果,类似现象可能更有改善的希望。文 | 陈墨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