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但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6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879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7%),增速比1—5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1.5%,比去年同期降低3.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速的持续回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民间投资增速的放缓,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进程相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不少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都面临着市场出清。而且,民营企业中的大量中小企业缺乏转型升级方面的技术和资金储备,加上信息不对称,一时很难找到新的投资领域。这些因素的交织叠加,容易导致民间资本投资热情不高、意愿不强,也就造成了投资增速放缓。
近期,国务院九个督查组对全国各地调查也发现,确实有一些地方存在着对民间投资进入准入门槛过高、改革不到位的情况,还存在不少“玻璃门”“弹簧门”,民间投资虽然愿意进入,但是这些门槛限制了民间投资的发挥。此外,民间融资主体很多都是小企业,存在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也影响了民间投资增速。
为此,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特别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鼓励民间投资,改善企业微观环境,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进行专门部署,开出了“五大药方”。从发布《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到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民间投资有关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改进措施和具体政策正在陆续出台。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一方面,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程序,摘掉所有制歧视的“有色眼镜”,破除地方保护主义,清除各类制约社会投资的显性或隐性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更优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和清理贷款中间环节收费,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存贷款利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赋予贴近企业的基层金融机构合理信贷权,积极发展股权融资,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逐步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
虽然面临一定的困难,但在民间投资政策的作用下,一些先行指标表现不错,如: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上半年增长25.1%,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同时,近期市场环境有所改善,尤其是PPI的降幅在持续收窄,这一点对企业的利润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刺激或者吸引民间投资。另外,一些地方已经做出了探索。比如,江苏省宿迁市深化涉企收费改革,全面清理调整涉企收费项目,对新办工业企业、小微企业实施事权范围内“零收费”政策;福建省全面落实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国民待遇原则,确保民营企业在价格政策上与其他类型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发展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依靠改革的力度促升民间投资的“温度”,政府须沿着法治化和市场化的路径精准发力。既要抓好决定措施落实,防止政策“悬空”;又要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提振企业信心,建立起新型政商关系,让“鼓励民间投资”这句话真正落到实处。
让科研创新的经费用在刀刃上
管理是一门艺术,既要适当放权,又要避免失之于宽、失之于松。《意见》的出台,正体现了这种宽严相济的管理智慧:既给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的施展空间,又织了一张牢固的科研资金“保护网”。一松一紧,将保证科研创新的经费能够用在刀刃上。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能够乘着政策的东风,在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大展宏图,为创新引领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人民的获得感是改革的“试金石”
无论是“让民众分享更多改革红利”,还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还是养老、医疗、教育等具体的民生保障;无论是迈出“最先一公里”,还是跑完“最后一公里”,核心都是满足民众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