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6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掰开鱼嘴测核酸”,鱼会不会感染新冠?能不能传染?专家解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19 10:0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国内多地报告新冠肺炎本土疫情,社会面传播风险增大,各地相继加强防控举措。其中,一则福建厦门给渔民打捞上岸的鱼蟹开展咽拭子检测的报道冲上热搜。

视频中,当地渔民手握活鱼,掰开鱼嘴让采集人员进行核酸检测,此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靠鳃呼吸的鱼会得肺炎吗?这样检测是否合理有效?该如何有效防范疫情从海上输入?

鱼类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给活鱼采集咽拭子,让许多人认为鱼类也可能与人类一样感染新冠肺炎,实际上这并无科学依据。

“理论上,新冠不能感染大部分鱼类,或者说新冠很难感染鱼类。”知乎生物学优秀答主、中科院西南多样性中心科研人员刘耀文介绍,生物细胞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分子是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钥匙,判断某种生物是否可以感染新冠,可以通过计算其ACE2和新冠病毒能否结合成稳定的聚合物得出结论。此前有科学家分别对35种鸟类和72种鱼类展开了测算,证实大部分鸟类和鱼类ACE2受体都无法和新冠病毒结合,相关成果已公开发表。

对鱼类口腔采样不如采集鱼身

不过,回顾国内几次疫情反复都可追溯到冷链生鲜货物污染,这使各地不断加码对生鲜、冰鲜等产品货物的防控措施。此次厦门针对出海作业人员实行“‘人+物’同检”正是出于严防疫情从海上输入,因为今年6月以来,福建漳州、霞浦、平潭等地就先后发生了渔船渔民在海上与境外船舶非法交易、违规接触而导致新冠肺炎疫情从海上输入的案例。

对此,知乎医学科普答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傅士博指出,病毒要依靠宿主才能繁衍,而在浩瀚的大海中,新冠病毒根本无法存活。因此,从海里捞出的海鲜不可能含有新冠病毒,它们染毒的唯一可能性是在被分拣,处理过程中沾染了已感染者的飞沫。

“因为无法排除渔民在海上与境外渔民以物易物或者现金交易购买渔货的可能,那么靠岸后海鲜就不能保证不携带新冠病毒。”傅士博说,为防止境外疫情从海上输入,相关部门对渔民及渔获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有必要,但检测方式值得商榷。

“鱼类的呼吸系统是鳃,它们并没有‘喘气儿’的生理结构,即使沾染了病毒,也应该是鱼身,而非一直紧闭的嗓子眼。”傅士博说,对冰鲜海产(出水后已死亡)可进行体表采集,对活海鲜(鱼虾蟹和软体动物)可对暂养缸海水进行环境采集检测。

图片来源:台海网

做好环境采样和渔获标记

“鱼类不会感染新冠,但是沾染的可能性很大。”刘耀文指出,在疫情防控操作中要分清感染和沾染的概念。感染是指病毒进入细胞进行繁殖,而沾染主要是病毒依附在物体表面造成了污染。因此,对鱼的检测应该侧重于物表采样,特别是海洋渔获的保鲜环境湿润、低温,对新冠病毒较为友好,可通过冲刷来避免病毒在表面附着。

做好海上疫情防控,需要做好捕鱼者严格监管、做好渔民核酸检测和环境采样,此外要对渔民捕获的鱼蟹进行标记存放,一旦检出有人阳性,就能随时找到可能污染的鱼类。

针对热搜,厦门有关部门回应,此次检疫不仅采集了鱼的口腔标本,还对海产体表、暂养缸海水、运输环境和渔民、物流人员相关环境进行了多方位采样,但因给鱼捅嗓子眼的画面比较有冲击力,所以传播最广。

傅士博表示,针对防范海上疫情输入这一陌生课题,各地尚无更多更好经验,未来还需要基础科研、边境检查等多部门跨专业合作,尽快为基层总结出冰鲜、活海鲜防控检测方案。“此次厦门做了较为周全的考虑,这次采样将有可能深化人们对新冠病毒污染食物和环境的认知,对推出相应的检疫检验标准有指导性意义。”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