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义浩 1954年进入外交部,先后任中国驻丹麦大使馆随员、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二秘、一秘和外交部西欧司处长、参赞;1989年至1992年任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政务参赞;1992年至1996年任驻博茨瓦纳共和国大使。 就在胡耀邦总书记访问英国之后的四个月,1986年10月12至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到中国来进行国事访问。英国女王访华是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两国早在一年以前就商定并开始准备。 01 女王出行礼仪多 女王出行是一件兴师动众、繁文缛礼的事情。这次来华访问,女王乘坐专机BAe-146一架,还动用了豪华的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这是一艘5769吨级的远洋轮船,1954年开始服役,航行近百万海里,有“流动的白金汉宫”之称。船上的餐厅大得足以举行国宴,还可容纳一支26人的陆战队乐队。女王和王室人员曾乘坐它作过600多次出国访问。1981年,查尔斯王储和黛安娜王妃大婚时,也用“不列颠尼亚”号度过蜜月。该艇已于1997年参加完香港回归中国仪式后退役。 随同女王来华访问的队伍庞大,除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外,有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和夫人、王室人员16人,以及女王的私人秘书、新闻秘书、总管、侍从、医官、服装师、美发师、司库、女佣、男仆等照料女王生活起居的随行人员20人。 此外,还有皇家游艇和护卫舰上的乐队、王室服务人员和舰艇官兵600余人。跟随前来采访的有英国、英联邦国家的记者和香港记者200多人。英方为这次访问运来的通讯器材、办公用具、食品等达数十吨,其中仅女王的个人衣箱就超过400余件,重达5吨。
△ 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 女王出访,禁忌颇多,英方礼宾部门事先一一向中方通报:诸如女王身材不高,礼仪场合需要献花时,花束不可太大、太长,以免遮住女王;客人觐见女王,要等女王伸手方可伸手,握手用力不可太重;女王忌食油腻,喜欢清淡菜肴;女王不接受商业公司或机构馈赠的礼品,以免日后被用作广告宣传等等。 她的这次中国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提前出发,直接驶往上海恭候,她本人坐BAe-146专机直飞北京,然后到西安和上海参观访问。在上海,她登上停泊在那里的“不列颠尼亚”号举行活动。之后她再坐飞机去昆明和广州参观,从广州坐上早从上海驶来的皇家游艇去香港,结束访问。 02 中英关系史上的里程碑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伊丽莎白二世的来访,给以热情友好的接待。李先念主席、胡耀邦总书记分别会见了女王。李先念和夫人还专程赴上海,出席女王在皇家游艇上举行的答谢宴会,中国国家主席到外地出席来访客人举办的活动在礼宾规格上是罕见的。 李先念在欢迎宴会上的讲话对英国君主第一次访华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中英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指出,女王的访问将有力地推动两国关系的深化和两国人民友谊的进一步发展。中英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事业以及通过全面贯彻《中英联合声明》以维护香港的稳定和繁荣等方面,都有着共同的利益和责任。
△ 1986年10月13日,李先念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主持仪式,欢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图源:《中国和英国建立大使馆级外交关系40周年》 此前,李先念在会见女王时还赞扬英国王室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英等许多国家的人民为反法西斯并肩战斗。我们还记得,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和王室其他成员,留守本土,同人民共患难,坚持抵抗法西斯的英勇斗争。” 伊丽莎白女王表示,到中国来访问是她的一个夙愿。她一直期待着进行这次访问,现在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感到比千言万语所描绘的要好得多。她说,“我们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两国人民友谊的基础之上,这样的友谊应该珍视。现在中英两国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这主要归功于我们双方解决了香港前途问题。我们两国作出了承诺,要尽力保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 女王还追溯了中英两国交往的历史。她回忆道:“大约390年以前,我的祖先伊丽莎白一世给万历皇帝写信,表示希望英中之间的贸易能得到发展。送信的使者遇到不幸,所以那封信就一直没能送到。幸运的是1602年以来的邮政事业已经进步了,您邀请我们到这里来的信件平安地送到了,而且接受这一邀请给了我们极大的欢乐。” 她把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写给万历皇帝这封信的复制件,送给李先念主席作为纪念。那是发生在中国明朝万历三十年(1602年)的事情。作为第一位到中国访问的英国君主,伊丽莎白二世亲手把当年未能送达的信件交给如今的中国国家首脑,不能不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03 邓小平谈笑风生 据了解,伊丽莎白二世每次出访之前,都要做她的例行“功课”,使自己对出访的国家和人民有真实的了解。访问中无论前往何处,会见何人,场合无论大小,她事先都要仔细准备。她不仅了解她将会见人的个人情况,而且还了解与其有关的背景知识。 关于这次访华女王将会见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一事,英国前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回忆说:“在女王于1986年访问中国之前,她被告知有关中国领导人的全部背景资料——所有那些特别敏感的话题、他爱抽烟的习惯、他对桥牌的嗜好,以及他的整个人生经历。” 邓小平在钓鱼台国宾馆养源斋会见并设午宴款待英女王和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邓小平站在古色古香的中国庭院内欢迎女王一行。他握着女王的手说:“能请到你们来很高兴,请接受一位中国老人对您的欢迎和敬意。” 为了使客人在见面时不感到拘束,邓小平谈笑风生。他妙趣横生地说:“北京天气太干燥,要改变一下,能借一点伦敦的雾就好了。”菲利普亲王答道:“雾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现在伦敦已经没有雾了。”邓小平就说,“那可以借点雨,雨比雾更好。”菲利普亲王接口说,“你们也可以借点阳光给我们。”说罢大家哈哈一笑,生疏之感顿消。
△ 1986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图源:《中国和英国建立大使馆级外交关系40周年》 邓小平对女王说:“以前香港问题是一个阴影,笼罩在两国的头上,现在这个阴影消除了,我们之间的合作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前景光明。”女王事后回忆道,邓小平年事已高,但思想如此敏捷,充满活力,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邓小平烟瘾很大,平时会客谈话时不断吸烟,几乎一支接着一支。他得知英国女王不吸烟,于是在整个宴请活动中,居然未吸一支烟,表现了极大的自制力,令客人十分感动。女王访问后写给邓小平的感谢信中,特别提到此事。她写道:“但愿未吸一支烟没有使你太难受!实际上我们都不会介意的,但我们仍感谢你的好意。” 04 着眼经济关系和学术交流 英女王此次中国之行也着眼于促进中英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学术交流。其时两国贸易大幅度增长,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英国已成为中国在西欧的重要贸易伙伴。中英还签订了第二个经济技术合作协定、核能合作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就在女王访华前几个月,两国签订了一项协议,英国政府向中国提供3亿英镑的长期软贷款。双方达成的关于由英方提供常规岛设备和贷款来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的协议,是当时中英之间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
△ 1986年10月12日,北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飞抵首都机场。中国外交部长吴学谦迎接伊丽莎白二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应邀对中国进行访问,这是历史上英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华。 访华期间,女王把停泊在上海码头的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提供出来作为活动场地。在游艇上和黄浦江岸上的和平饭店、上海大厦分别举行了大规模的中英经济贸易合作座谈会。英方参加座谈的有专程来华的英中贸易协会、英国海外贸易局、“48家集团”以及100多位企业家;中方出席的有上海市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和机构近300名代表。 英方人士分别就能源、运输、通讯、食品加工、矿物冶炼以及对华出口业务等方面作报告,介绍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座谈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两国经贸界人士在会上共签署了10余份意向书或协议。 菲利普亲王参观了北京重型汽车制造厂,该厂用英国技术生产矿用车,在组装车间,他登上一辆准备出厂的车子一试身手。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是一家中英合资企业,菲利普亲王利用访华机会出席了该公司大型切割成品库的落成仪式,并为其剪彩。 女王本人在访问中宣布,英国皇家学会决定设立一项研究员奖学金计划,资助中国科学家赴英从事研究工作,与英国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这项奖学金计划受到中方的欢迎。 05 菲利普亲王失言 这次访问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惹的事。此人言谈诙谐,不拘小节,英国人说他有时爱出洋相。
△ 1986年10月16日,访华期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丈夫菲利普亲王在西安参观兵马俑。 他随同女王来到西安参观闻名中外的秦兵马俑时,抽空接见来自爱丁堡的十几名英国留学生,他们是西安和爱丁堡市结为友好城市后到西安的第一批留学生。菲利普亲王问了问他们在中国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起居,对他们开玩笑说,如果他们在中国留学时间太长的话,他们的眼睛就会变成斜的,像中国人那样。闲聊中他又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北京阴沉沉的,令人厌烦。” 亲王这一番言谈被随行的英国记者抢先报道,一些报纸把这条消息登上了头版,引起舆论的强烈反应。不少随访的记者批评亲王太不礼貌,不应该这么说话;另一些记者甚至认为亲王这一番话不友好,很愚蠢,不是一个好客人。某报驻京记者私下表示,“在国事访问中亲王说这样的话,会使人感到他对中国的接待不满意。中国那么热情接待女王,他讲话如此不得体,我们很伤心。” 菲利普亲王自己也觉失言,事后主动向中方表示他“无意中做了一件错事”,对此感到抱歉。后来,中国外交部的新闻官员在昆明的记者招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说了这样一段话:“中英关系发展很好,女王和亲王这次对中国的访问进行得很顺利,是成功的。女王和亲王已多次表示,他们在中国过得很愉快。至于你所提到的话,我当时不在场,没有听见。”这一表态受到英国记者的普遍赞赏。当时作者也陪同女王一行到了昆明,经历了这一切,而且可以补充一句,这位新闻官不是别人,就是后来担任过中国外交部长的李肇星。
△ 1986年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参观长城。 访问期间,女王夫妇参观了北京气势宏伟的故宫大殿,怀着极大的兴趣戴上眼镜,仔细观赏了当年从英伦三岛远渡重洋来到东方的古老自鸣钟和天文仪器。他们登上蜿蜒巍峨的万里长城,赞叹华夏山河的壮丽,互相为对方拍照留念。他们为西安秦兵马俑庄严威武的队伍所震撼,为江南园林的秀丽而陶醉。黄浦江畔欢腾的儿童乐园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云南热情美丽的少数民族姑娘见到了他们的身影。 伊丽莎白二世给李先念主席亲笔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说,“我们所到之处都感到贵国的深情厚谊,对中国的古老文明及其充满活力和生气勃勃的人民的所见所闻,使我们神往不已。”她表示:“希望这种良好的关系能继续下去并得到发展。毫无疑问,这次访问已在英国国内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我相信,这将有助于两国人民和政府认识到未来建立更密切关系的潜力。” 李先念在告别时告诉女王,她的这次访问“在中英两国友好关系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章,必将对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06 女王见证历史新篇章 中国明朝万历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光彩辉煌的时期之一。武侠小说大家金庸先生在他的一部小说中曾做过一段有趣而有意义的比较。 他写道,“万历十年是公元1582年。要在6年之后,英国才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过38年,英国的清教徒才乘‘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再过61年,5岁的路易十四才登上法国的王座。那时莎士比亚只有16岁,还在英国的树林里偷人家的鹿。直到83年之后,伦敦还由于太污染、太不卫生而爆发了恐怖的大瘟疫。” “那时候,中国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大国。欧洲的文人学士在提到中国的时候,无不羡慕向往。他们佩服中国的文治教化、考试与文官制度、道路四通八达,老百姓生活比欧洲平民好得多。”因此,急于开拓国外市场的英国资产阶级,把目光转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力图打开中国的大门。 历史上第一个受英王(亨利七世)派遣前往中国,修好并寻求进行直接贸易的是1497年的航海家约翰·卡博特,可惜他的中国之行未果。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期间曾两次派员前来中国。1583年派遣的使者持有女王致中国明朝万历皇帝的亲笔信,要求两国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但使节在途中被当时垄断中国对外贸易的葡萄牙商人劫持。1596年伊丽莎白一世再派特使持信偕同一批商人前往中国,不幸商船队在中途遇难,这就是来访的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上面所提及的那一次。
△ 乔治·马嘎尔尼(1737年—1806年) 一直到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派乔治·马卡特尼(译马嘎尔尼)持他的亲笔信再度出使中国。马卡特尼率领随员、乐队、工匠、士兵、仆役等百余人的庞大队伍,9月25日分乘“狮子”号军舰、“印度斯坦”号船和“豺狼”号供应船从英国起程。船队从大西洋南下,绕道非洲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前往中国,于次年8月21日才抵达北京,行程2780余公里,路上走了差不多整整一年,最后成功地完成了中英两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官方的直接接触。 那是中国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皇帝正在承德的行宫庆祝83岁寿辰,决定9月14日亲自在“避暑山庄”万树园接见英使。接见前,还因为英使觐见中国皇帝的礼仪问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中国官员要求英特使行三跪九叩之大礼,英方认为这样做有失独立国家使臣的身份。双方发生争执,一度关系紧张。据说中方曾以降低接待规格向英方施加压力,一些外国人担心英使将得不到觐见机会而被驱逐出境。最后英使决定在不损害英国国王尊严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中国皇帝的要求,双方达成妥协解决。 马卡特尼本人是这样记述当时情景的:他“双手恭捧装在镶着珠宝的金盒子里面的英王书信于头顶,至宝座之旁拾级而上,单腿下跪,简单致词,呈书信于皇帝手中”。 乾隆皇帝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并当即赠他玉如意一柄。他也递交了英王的礼单,礼品中有反映英国科技最新成就的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计算器以及毛瑟枪、连珠枪、钢炮等武器;各种实用和装饰用的花瓶玻璃和金质的华丽照明灯具、器皿;大量英产羊毛、棉纺、钢铁制品,一些欧洲和英国著名城市的风景、古迹以及各种物件的图片,还有英王室成员的画像等等。乾隆后来还专程到圆明园去参观陈列在那里的礼品,印象颇为深刻,感到很满意。 至于英使10月3日书面提出的改善两国通商的六点要求,诸如准许英国商人在宁波、天津等地进行贸易;减免英商广州、澳门内河运货物的税收;在北京设立货栈等项,乾隆在复信中统统予以批驳拒绝,声称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断不可行”,而且在信中傲慢地表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因此,马卡特尼万里之行没有取得任何具体成果。这充分反映了清朝政府盲目自大的心态和闭关锁国的顽固政策,也使英国人改变了对中华帝国的看法,为他们日后用武力冲开中国的大门埋下了灾难的种子。这以后清王朝日益衰败没落,不到50年就爆发了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所以,中英关系经过历史上的风风雨雨,现在英国同意把香港交还中国后,英国君主亲自远道来华访问是有特殊意义的。 △ 1986年10月,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北京游览故宫。
△ 1986年10月,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上海。
△ 1986年10月,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昆明。
1986年10月,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与中国少年儿童在一起。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收到数以百计的英国人民来信,真诚感谢中国政府对女王的热情接待。信中说,通过女王这次访问,他们更加了解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感到“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认为女王访华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两国之间的不幸过去已永远忘却,英中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祝愿女王访华后,两国关系能进一步发展。 这次访问也引起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应。有的追溯了中英两国关系一百多年来的演变过程,说“女王默认以她曾祖母维多利亚女王的名义强加给中国的殖民耻辱的结束,将使中国官员暗自感到满意”,认为这次访问“是20世纪历史上最具有象征意义的转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