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聚焦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出,注重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进一步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严禁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医务人员从事着治病救人的工作,让他们拥有一份体面的收入,得到与其努力和付出相匹配的薪酬,是实现高水平医疗服务可持续的关键。但在我国医务人员的薪酬究竟是高还是低的问题上,不同的人却有着迥异的答案。这是因为作为一个整体,医务人员所获得的报酬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通常认为,这种差异可能缘于所在区域或者所在医疗机构不同,也可能缘于资历、技术级别的差距。但事实上,即使是在同一家医院,拥有同样资历和技术级别,身处不同的科室或岗位,最后得到的收入也可能有显著差别。 探讨这一问题需要从现行公立医院的薪酬体系谈起。众所周知,公立医院医生的薪酬主要由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费用及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所构成。媒体报道,在这个总构成中,九成由公立医院通过医疗服务收费等手段来对医生的薪酬进行发放。 尽管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公立医院的逐利性正在受到抑制,但是在医院需要自负盈亏等因素影响下,在一些地方,公立医院的医务人员的薪酬实际上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将公立医院医生的薪酬与业务收入挂钩,危害堪称巨大。 对患者而言,有遭遇过度医疗的危险。当医生的薪酬与其开具的检查、治疗或药品销售等业务收入直接相关时,医生可能会有动力去推荐不必要的医疗项目,如多余的检查、昂贵的治疗方案或药物,从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进而损害医患之间的信任关系。 对医务人员来说,这种畸形激励制度一方面很不公平,因为有些科室和岗位也许不挣钱,但未必不重要,医务人员的付出也未必就少。另一方面,更可能导致医生职业价值观扭曲,使一些医务人员从以治病救人为目标转向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 面对着巨大需求,我国医生的数量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让工作量大、专业要求高的医务人员爱岗敬业,需要进行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这是一块“硬骨头”。 现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发布,这意味着,下一步,医改工作将更关注政策协同性,且需要从价格、支付、绩效、薪酬等多角度深入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任务》提到“研究制定关于医疗服务收入内涵与薪酬制度衔接的办法”,据专家解读,其目的是要确保公立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性收入在总收入比重提高之后,业务支出中大部分也要用于人员薪酬支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的要求是60%),而非用于过度基建等。其针对性不言而喻。 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业务收入挂钩,这一要求给医务人员和患者两方面都带来了好的预期,但也要注意,相关制度执行非止一朝一夕,存在着惯性,要落实禁令,就必须加强对医院内部分配的指导和监督。 另外,考虑到一些地方公立医院所获财政支持还偏少,从现实出发,让医务人员薪酬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脱钩,同时还要保证医务人员都有一份不错的待遇,势必需要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