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读 书 笔 记(四) 李 石
4 语文教学不应有丝毫马虎
—— 语文教学总结之一 10-09
中小学教育是决定青少年成为何种人材的定型阶段,而语文教学又是这个教育阶段的中心环节。笔者积正反两方面之经验教训,深深地认为:这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的每个环节动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比如,汉字的“奇”与“夺”,它们的上面都是“大”,前者的“大”要小于“可”,而后者的“大”要大于“寸”,现在有许多学生没有注意这点微小的区分,该大的不“大”,该小的不“小”。
又如,成语“不言而喻”和“不得而知”的结构看是相似,可前者是转折关系,意思是不用解释别人就明白了:后者是动宾关系,意思是不能知道事情的原委或结果。可如今有的教师并不认真进行区分,任意归类,在学生中造成许多混乱。
还比如,在指导学生作文审题时,对文题的结构和其中的词语的实际含义自己也不尽了然。“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点”,是“点面”的“点”,还是“点击”的“点”?有的学生说,只有“一点通”还能“通”什么,不就是一个大的贬义词了么?很显然,他们对这个“点”的意义就没能正确理解。
某次省内中考的作文题是“深深的母爱”。有的考生将其写成母牛对它的牛犊的关爱,有的将其写成母燕对它的小燕子的关爱,如此等等。有的阅卷者对这类考卷大加指责,说是离题万里,要从严扣分。事实上,这里的“母”指的为“母性”,应该泛指天下所有动物的“母性”,考生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写?
如今有许多大中学生把“爸爸”或“父亲”叫成“老爸”、“老子””老头子”,这显然既不亲切又不礼貌,可他们却叫得自然得很;还有许多有文化的人在回答别人的“谢谢你了”,答成“没有”,而在回答“麻烦你了”之后,倒答成“不用”;把“一团和气”这样的词语不加分析地断定为贬义词,甚至把“共产党”叫成“共党”。这都不是语文老师平时花里胡哨教学的结果吗?
前段,我在某大城市的一个区的区政府主办的宣传窗里看见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把“临时”的“临”写成“监”不像“监”,“临”不像“临”。这些现象的出现都和这些人在学校读书时老师教书马虎是有关系的。
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艺术,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不可等闲视之,一定要老老实实,不得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这是我的一点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