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沉重的岁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精彩部分依次连载(二一四)
作者 李 石
76 要紧时刻(3)8-06
“就是过火焰山我也要去!”他已义无反顾。
母亲说“一路上不要乱喝生水。”
父亲说:“要能赶得上考上,更好;万一不行,就去乡政府做点事,反正再多读些书也是为了找个饭碗。”
伯父一家正起床,听说他要去永州参加升学考试,也全家来送行。
他知道,伯父自那小学教师没当成以后,一直呆在家里种田,有时还弃下老少外出打柴,编竹器,贩木器。好在他原是劳动出身,脱下军装什么粗活细活都能干。这些年来,为了不让他在政治上影响自己,很少与他往来。这并不是他们之间,确确实实存在什么界线,而是他们明白,与其那样,还不如“自避嫌疑”。乡政府有人告诉他,他们夫妻参加湖南和平起义已不再为人所承认,都将被划为“历史反革命”。他李坚心里当然明白,伯父伯母在旧军队里混过许多年月,让他们老实接受新政府对他们的改造当然必要;现在伯父母既然率全家人来为自己送行,就应该光明正大地给他们说几句话,希望他们以国家民族的大局为重,要理解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也要保重身体,要培养好未成年的弟妹,总有那么一天,他们也会和大家一起过上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
已经两鬓斑白的伯父听了他的话,连连点头称是。
伯母说,他们拿不出什么东西前来赠送,只希望他不要因为他们的处境而牵挂分心,。特别要防止中暑,一路上不要随便喝生水和吃那不洁净的食物,要搞好临场发挥。考完后,不论好坏,都要按时返回。他听在耳里,感动在心里。想:看来这一对前辈的毕生追求和绝大部分希望,就要一块儿落到自己的肩上了,无论如何,他不能让他们失望。
他一边急急赶路,一边回想这些天乱七八糟的经历:自那天一回家除在乡里开了半天会和去大山相了一两天亲,就一直跟随父亲呆在田里劳动。大前天,前天与昨天还冒着酷暑连续上区里送了三天粮,尽管他从懂事起就一直在劳动,但这三天连续挑上百十斤担子走完那几十里旱路还是和叫他够呛。昨天晚上,他一躺到床上,就觉得全身骨架似乎都被拆散了似的。更使他想不通的,还有那些曾经与他父母过不去的人,甚至还是当干部的,多番找岔子给他报考学校设置障碍。自己前些日子听信舅妈的话到大山里去相亲,这里何乡长又借故扣发学校发来的“快件”,还有其他一些寒言冷语……看来,这些事件,也许是孤立的,他和他的家人今后的一举一动,都还得多个心眼……
好在这天下午三点多,他就赶到了学校。看看那校园内外和许多教室的走廊上都有昔日的同学在走动,在做各自的准备,他与他们打个照面就向班主任陈老师住的朝阳岩奔去。
“你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来?”陈师母一见他就忍不住生气了。
“我陈老师呢?”他急忙忙地问。
陈师母说:“陈老师进城办事去了。”
“我昨日才收到学校寄给的专件。”他告诉陈师母。
“你那区那乡,难道不是新中国的天下?”陈师母还是有些按捺不住,又追问一句。
他再也不想吱声了,只呆呆地望着自己昔日的师母。心里想:这就是所谓“爱之愈切责之愈严”吧。
不等他再问下面的事,陈师母就告诉他,名已替他报了,报考费也代他交了,只是在填报志愿时,根据他家的经济状况和他本人的学识能力,填报了在本校只有三个名额的L农校。
“L农校?”他迟疑了一下。
“不好吗?——听说要是考上该校,三年内分文不要交,还有不少奖学金和不少许生活补贴。你陈老师说,光你们班报它的就有二十来人呢!”陈师母见他似有几分犹豫,就关切地连连解释。
“知我者真陈师母也!”他听完以后,脸上立即浮上不少笑容。
报考费是陈师母代交的,此时此刻应该交给陈师母了,他把身上不多的钱掏出来。
可陈师母却说:“要你的报考费,我还能叫人给你办手续?现在告诉你,今年招生特别,一人只准填报一个志愿。你得做好准备,一定要考上。”
听完陈师母的话,他有些担心了:两个班近40个与自己成绩不相上下的同学都往这独木桥上挤,谁能保证不被挤下水去?更何况,这次报考每人志愿都是唯一的。舍此别无他路,这不得不叫他有些汗不敢出。
1955年7月16日,全省性的初中生升学考试,就要从早上8时起在各个学校同时进行。
“5500002012号李坚怎么还没赶到?”主监考员急忙向杜主任询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