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3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大碎尸案”再起风波,影视改编的边界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月17日,一起关于“南大碎尸案”家属喊话演员张译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起事件不仅将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在1996年那起震惊全国的南京碎尸案上,更引发了对影视作品改编真实案件时应遵循的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深刻讨论。(12月17日 《潇湘晨报》)

近期,演员张译主演的热播刑侦剧《他是谁》中,对南大碎尸案进行了改编。然而,这一改编却引发了受害者家属的强烈不满。家属们认为,剧中虚构了与刁爱青私生活相关的剧情,如“爱上有妇之夫,接受他人金钱、贵重物品”等,这些情节不仅污名化了死者,也给家属带来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家属们因此喊话张译,希望他能利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为被害者家属发声。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影视作品改编真实案件时应遵循的道德和法律边界的深刻思考。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死者的人格权益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在改编涉及真实人物的案件时,创作者应事先向已故原型人物的近亲属获取授权或者豁免,以避免侵犯死者的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死者和其家属的尊重。

其次,从道德角度来看,影视作品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承载着丰富精神生活、传播文化价值的重要功能。在改编真实案件时,创作者应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应尊重事实,尽可能地保留案件的关键要素和基本事实,避免对案件原委进行过多改动。这样不仅能更好地还原案件真相,也能让观众对相关案件有更直观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事件的核心在于影视作品改编真实案件时如何尊重事实和相关人员的权益。艺术虽然可以高于生活,但绝不能脱离生活的真实与厚重。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应当秉持尊重与理解的态度,深入挖掘案件背后的社会意义与人性光辉,而不是为了追求戏剧效果而肆意歪曲事实或添加不实情节。这种对事实的尊重,不仅是对法律精神的遵循,更是对人性尊严的维护。

然而,现实往往比想象更为复杂。影视作品在改编真实案件时,往往面临着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微妙平衡。一方面,创作者希望通过戏剧化的手法展现案件的曲折离奇,吸引观众的眼球;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考虑到改编内容对当事人及其家属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平衡的实现,需要创作者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精神。

遗憾的是,在当前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这种平衡有时被忽视或打破。一些作品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或艺术效果,不惜牺牲事实的真实性与当事人的权益。这种短视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影视行业的公信力,也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初衷。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魅力在于能够超越现实的束缚,探索人性的深度与广度。在改编真实案件时,创作者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同情与共鸣为桥梁,连接过去与现在,沟通心灵与世界。通过艺术的手法展现案件的真相与人性的光辉,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对生命的尊重与对正义的追求。

作者:张天宇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