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桂花糖,我的诗与远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27 18:0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虎啸山林

       桃源,这个名字在我心中犹如一枚烙印,深深镌刻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神秘与美好。然而,那终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传说,如梦如幻,令人向往。


       四十年前的春节,我有幸尝到了来自湖南桃源的方同学馈赠的桂花糖。一入口,那桂花糖的美味就在我的味蕾上瞬间迸发开来。它香甜而不腻,口感爽脆且极易融化,伴随着浓浓的桂花清香,让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数量有限,每人仅能品尝到一根,这不禁让我感到些许遗憾。因此,我在心中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找个机会,痛痛快快地品尝一顿桂花糖,以满足自己对这份美味的无尽向往。

       幸运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1987年,我的恋人恰好是湖南桃源陬市人。春节期间,我随她回到了桃源陬市镇三汊港。再次见到桂花糖时,我迫不及待地品尝了几根。然而,这次的美味却有些不尽如人意,桂花香气若有若无,全然没有记忆中的浓郁。于是,我开始探寻桂花糖的历史。


       原来,陬市的“洋糖”起源于明末清初,前身为桃源乡下的管子糖。管子糖外表裹满芝麻,内为实心。传说,一位陬市的糕点师傅随木商放排到南京,受到南京糕点中桂花香味的启发。他回到家乡后,尝试在管子糖中加入桂花粉末,虽然香气有所提升,但口感依旧偏硬。后来,巡抚传令各地征集名产,这位师傅再次前往南京求教,日夜钻研制作工艺,终于做出了空心、圆梗、香甜可口的桂花糖。这种糖送给县令和抚军品尝后,均被列为“佳品”,从此名声大噪,远销国外,“洋糖”之名也由此而来。


       如今,再次看到桂花糖,我已没有了当年的贪吃劲头。但我对桃源,却产生了深厚的情感。这里的人们生活习惯独特,贵客初到时,便用红糖煮鸡蛋礼遇之,四季以钵仔菜为主食,炖出的肉香四溢。沅江从这片土地流过,滋养着人们种植棉花和油菜的农田。尤其是菜籽油,我初尝时有些不习惯,但现在已经深深爱上了它的味道。


       我的夫人吴氏家族,先祖吴来滚将军曾是江浙一带人,明朝晚期征战至此定居。这里的习俗也与我湘南的家乡大相径庭。大年三十的清晨,家家户户早早起床准备年饭,三四点钟就开始放鞭炮,在寒冷的天气里享用年饭其乐融融。大年初一,按照当地的风俗,家家户户都吃茶叶蛋。人们走街串巷,相互登门拜年,每到一家,热情的主人总会给客人盛上两个或者四个鸡蛋。而在我的老家,招待客人一般用糖果、瓜子之类的。当亲人们热情地给我盛上鸡蛋我想着大年初一,入乡随俗,拒绝显得不礼貌,所以来者不拒。当天我吃了26个鸡蛋,实在招架不住了,便跟恋人坦言:“我是真吃不下了。”恋人对我说:“吃不下就可以不吃呀,只要礼数到了,就可以了。”听她这么一说,我才回过神来,哈哈。 .早饭后,人们会成群结队地去祭拜去年有老人去世的亲戚家庭,表达对先人的崇敬这叫拜新年。这样的习俗虽然在我家乡被视为忌讳,但在桃源,我却感受到了截然不同的人文风情。


       今年春节前夕,我再次踏上桃源这片土地。三十多年过去,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新农村的景象让我眼前一亮:家家户户盖起了两层小别墅式楼房,小汽车停在门口;屋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布局合理有序;小水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每家每户都用上了自来水。更让我欣喜的是,这里的人们相处和睦,从未见过吵架或恶语相向的场景。


       这就是湖南常德桃源——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美食传统的地方,一个民风淳朴、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新农村。对我而言,这里不仅是我心中的甜蜜记忆,更是我的诗与远方。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