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4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岁次乙巳:“山舞银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2-10 10:4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乙巳,蛇年。
关于蛇,作为故事,我最先想起的是《白蛇传》——白娘子,白素贞,美丽、善良、坚贞、果敢;作为诗词,我首先想起的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白雪皑皑的山脉宛如起舞的银蛇,冰封雪飘的高原俨然奔驰的蜡象,要和天公一比高下。龙蛇一家。毛泽东《念奴娇·昆仑》:“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恰似无数玉龙凌空腾飞。银蛇,玉龙,蛇舞龙飞。古往今来,写山的诗词,可谓无可胜数,而如此写法,罕有其匹。常言说不动如山,而这里的山却动若龙蛇,凌空而起,充满生机与活力,variety。读之,但觉心胸开阔,热血贲张,目空一切,气吞万里。蛇年也因之有了阳刚气象。
自不待言,白娘子,阴也,柔也,阴柔之美;银蛇,阳也,刚也,阳刚之美。前者,有情人终成眷属,雷锋塔总要倒掉;后者,大丈夫纵横天下,“搅得周天寒彻”。岁次乙巳,一个多么鼓舞人心的年头!
说起来,也是因为刚上初一就遇上了特殊“十年”,我最先背诵的古诗甚至不是“床前明月光”,更不是《唐诗三百首》,而是《毛主席诗词》。那也是当年惟一公开出版发行的旧体诗词,无论去哪家新华书店都齐刷刷摆成一排。记得我看的版本共收三十六首(阕)。非我夸口,真的可以倒背如流,击首尾应,击尾首应,脱口而出,一气流注。同时,也是因为生在北国长在北国——北国最冷的东北——实际置身于北国风光,所以三十六首中尤其对《沁园春·雪》情有独钟。大雪封山之际,隆冬雪窗之内,或读或颂,特别感同身受,酣畅淋漓。而且说巧也巧,我家的茅草屋前方七八里开外有一座名叫马鞍山的山,乃吉长(吉林市长春市)二百里之间最高的山,每当新雪初霁,满月当空,那马鞍形大起大落的曲线、那余脉绵延的山体,分明像是一条弓身起舞的银色巨蛇。十几岁的我不由得暗想伟大领袖莫非亲自来过这小山村并且像我这样看过马鞍山不成?不妨说,我是看着马鞍山,看着银蛇长大的。
不但作为诗词修辞的银蛇,实实在在的蛇也没少见过。冬天见不到蛇,《农夫与蛇》中冻僵的蛇也从未见过。别看蛇脑袋不大,但它是极聪明的动物,没等下雪就钻进洞里睡大觉去了。打不打呼噜我不晓得,反正一睡好几个月,一直睡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才会抬一下脑袋。而要切实见到它们,一般要等到盛夏时节。上山打柴,田头走路,会偶尔瞥见它们在草地或灌木丛中“吱溜溜”闪电一般滑行,转瞬即逝,完全用得上旧小说中“说时迟那时快”的表达。即使下河玩水或拿筐踩动岸边水草捞鱼摸虾的时候,也会见到它们扭来扭去的泳姿,所以后来看书看到“水蛇腰”一词,不由得会心一笑。蛇样子固然有些吓人,其实胆子很小,可能比胆小如鼠的鼠胆还小,见人就溜,正所谓溜之乎也。不但我,小伙伴们也没人被蛇咬过。我见过爬上树往下看的蛇,小眼睛一眨一眨的,说可爱也未尝不可。难怪古人由蛇而白素贞白娘子而许仙演绎出《白蛇传》这样的千古之爱。
说回“山舞银蛇”。是的,刚,阳刚,阳刚之气,阳刚之美。但这一阳刚也可以转化为阴柔,其转折点即二月二“龙抬头”之日。纵使东北,二月二过后积雪也开始一点点融化。始而浸润地表,继而为涓涓细流,再而为清清小溪,最后汇入潺潺小河。山坡小草随之萌芽,山下麦田开始泛青,山间杏花云蒸霞蔚,河畔杨柳依依摇青,麻雀欢叫,喜鹊登枝,春燕飞来,少女放歌……春天来了。如此这般,君临漫长冬季的银蛇不再起舞,转而俯身亲吻大地迎接春姑娘的到来。于是阴阳交融,刚柔相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进而言之,阴阳交融也是人类繁衍之始,而这也与蛇有关。试想,假如蛇不引诱伊甸园的亚当夏娃偷吃禁果,二人何以生育后代成为人类的祖先?即使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女娲也与蛇有关:人首蛇身。丰实,柔韧,机智,神秘,盈缩卷舒,与时变化,法力之大,莫可知也!
最后请允许我重复前面的名句祝福属蛇的朋友和蛇年出生的宝宝们:“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中国翻译家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