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5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暴躁老祖宗”的“网感”能撑多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3-25 12:0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一段段古人“活”过来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掀起热潮。杜甫质问网友是否理解安史之乱的痛苦,扁鹊追着年轻人强调吃早餐的重要性,李时珍熬夜监督作息,这些跨越时空的“灵魂拷问”让观众直呼“知识以暴力方式入脑”。(3月24日 《人民日报》)

AI技术为历史人物赋予了鲜活的面孔,让传统文化有了更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过去严肃的历史教育常让年轻人感到疏离,而“回答我”系列视频用反差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李白吐槽写诗压力大,孙悟空抱怨被误认为是武松打虎,观众在笑声中自然吸收了历史知识点。这种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历史从遥不可及的书本走入日常生活。《北京日报》评价这种“知识暴力入脑”是寓教于乐的尝试,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娱乐化传播的教育价值。

但热闹背后仍需警惕过度娱乐化的风险。部分视频为追求流量,将历史人物简化为搞笑素材。唐伯虎怼人、梵高玩梗的设定虽然有趣,却可能模糊历史的真实面貌。要警惕有受众误将戏说内容当作史实等情况发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提到的“情感同频共振”固然重要,但若只顾迎合网络趣味,历史的厚重感容易被消解。就像前些年某地博物馆将文物拟人化引发争议一样,创新与尊重之间的平衡始终是难题。

官方账号集体“玩梗”同样需要掌握好度。消防部门用古人语气科普安全知识,文旅部门让历史名人当导游,这种快速跟风在短时间内的确能蹭到流量,但易落入同质化陷阱。《齐鲁晚报》提醒“文旅宣传莫止于追梗”,正戳中当下营销的痛点。淄博烧烤、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成功案例证明,只有将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文化深耕,才能真正留住人心。若每个城市都让“老祖宗”千篇一律地喊“回答我”,再新鲜的创意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我们欢迎创新表达,但也要守住文化传承的底线。年轻人愿意为“暴躁老祖宗”买单,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如何让这种共鸣不止于浅层的娱乐,而是真正能激发学习兴趣,还需要创作者在其中找到平衡,引导观众从“看个热闹”转向“探个门道”。

作者:姚早晖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