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网红滕顺强夫妇在商场就餐后发现,其消费过的店铺被集中消杀,质疑遭到针对性歧视登上热搜引发关注。25日晚,滕顺强和妻子发文表示要退网。滕顺强称,他要退网停更了!累了。平常发视频记录生活,像发朋友圈一样。该做的检查都做了,花了上千元去检查自己,他们没有任何传染病。(3月25日 极目新闻) 2024年11月,该网红夫妇因发布的美食探店视频中,女方舌头上出现的异物被部分网友猜测为患有疾病,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和恐慌。一时间,患病言论铺天盖地,遮蔽了人们的判断,挤压了当事人自证的空间。舆论不断升级,演变为一场针对个体与商家的无差别攻击,店家称营业额比平时少了三分之二,而当事人即使拿出医院检查证明也无济于事,被迫离家外出。 这个事件中,舆论预设了当事人“患病”的立场,并不断扩散,影响更多人的判断,导致质疑真相的人不敢发声、理性思考被打压。医学诊断报告也无法穿透舆论筑起的围墙,当事人的“自证清白”只能沦为西西弗斯式的徒劳。 商家进行的“消杀”,也遏制不住舆论所带来的严重后劲。于商家而言,每一位到店消费的人都是顾客,都享有就餐的权利,况且,消费者患病与否与店家何干。店家虽严格遵循《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餐具、餐馆环境进行消毒杀菌,但在舆论影响下,被迫采取超规格处置措施——砸碗筷、砸餐桌。然而,即便如此,店家亦会被传出“曾有患病夫妇到该店吃饭”的名声,致使营业额大幅下降,甚至,店家还会有莫须有的“罪名”——招待患病者。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类似事件正在抑制餐饮市场的发展,只要是该夫妇所到之处,便会被冠上不好的名声,严重影响当地餐饮行业的发展。 面对舆论场的群体失序,法治建设仍待完善。网络暴力肆虐,严重侵害个人权益,唯有构建“事实先行、法治兜底”的舆论生态,才能避免更多无辜者沦为群体非理性的牺牲品。 发表言论要理性,不可人云亦云。因为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次点击转发,都可能成为伤人利器。网络空间需要理性对话,不能让事件愈演愈烈,这不仅关乎个体权益保护,更是守护市场经济的必要防线。只有坚持事实为先的理性思考,才能避免每一次热搜都演变为网络暴力。 作者:谢嘉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