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啸山林
清明时节,雨丝如织,我驻足长沙湖南宾馆,遥望毗邻的省委大院与蓉园宾馆。这里的一砖一瓦,皆沉淀着湖南数百年的风云变幻。从明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慷慨悲歌之士,他们的身影虽已远去,精神却如湘江之水,奔流不息。
民国时期,湖南都督唐生智将军在南京保卫战中挺身而出,以“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豪情,率部抗击日寇。虽最终城破,但其血性与担当,至今仍被世人铭记。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湖南程潜、陈明仁、唐生智等将领高举义旗,和平解放三湘大地,使百姓免遭战火涂炭。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写了湖南的命运,更彰显了湖湘人“敢为天下先”的胆魄。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涌现出许多克己奉公的典范。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主政湖南期间,勤政为民,却严于律己,夫人一生未沾官职,子女无一跻身高位。退休后,他归隐乡野,躬耕田园,养猪种菜,拒绝特殊待遇,以最朴素的方式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谛。反观某些权贵,在位时争权夺利,家风败坏,最终身陷囹圄,家族蒙羞。清明祭祖,若先人德行有亏,后人何以心安?
在道县,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的事迹震撼人心。1934年,他率部血战湘江,为掩护主力突围,重伤被俘。面对敌人威逼,他毅然断肠明志,壮烈牺牲,年仅29岁。如今,道县人民每年清明祭奠,原创情景剧《湘江之魂》再现其悲壮,让“绝对忠诚”的信仰薪火相传。
今日湖南,从烈士陵园的肃穆祭扫,到“云祭奠”的文明新风,人们以不同方式缅怀先烈。岳阳市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聆听张超烈士驾机殉职的事迹,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邵阳消防员祭奠抗洪英雄宋文博,誓言守护万家平安。这些身影,让清明不仅是哀思,更是精神的传承。
“生前做人杰,身后社会魂。”清明之意义,在于让后人铭记:真正的荣耀,非权势富贵,而是为民请命、舍生取义的担当。若先人德昭日月,后人自当昂首挺胸;若先人秽迹斑斑,纵有香火供奉,亦难掩后世之羞。湖湘大地,英魂不朽,愿吾辈以史为镜,让清廉、忠勇、奉献的精神,永驻三湘四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