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折射出的网络治理的困境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薄弱,让人深思。(4月5日 央视新闻) 举牌本是一种网络友好互动形式,却演变成卷入未成年人的色情产业链。为什么未成年人会参与“举牌”色情交易?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拥有了独立上网设备。不可否认,未成年人的心智还不成熟,辨别是非与自我控制的能力尚且不足,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和侵害。而网络具有匿名性和隐蔽性,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未成年人往往会因为一时的好奇而成为色情举牌的初次买家。随后,被“举牌”的利益诱惑,从买家变为卖家。将网络色情交易作为赚钱途径,扭曲了未成年人的个人价值取向,这让人忧心。 未成年人被卷入“举牌”色情产业链中,既要看到未成年人本身存在的问题,又要看到其他更深层次的问题。“举牌”乱象为何得不到制止,反而在网络上肆意蔓延?显而易见,网络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一,平台为追求流量,在“举牌”产业链中起推动作用。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扮演推手的角色。不难发现,如果账号浏览或检索过相关内容,平台就会不断地推送这类擦边视频。使得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掉入色情产业的陷阱中,难以自拔。 其二,平台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大多数的社交平台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是由用户自主选择的,只要未成年人不开启该模式,平台就无法精准判断其未成年身份。而且,未成年人模式安排的位置也不够醒目,甚至被平台“隐蔽”。 其三,平台监管效果不佳。在网络色情内容泛滥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出现危机问题中,平台承担着重要的监管责任。一方面,平台在有关“举牌”内容的审核和管理上,严格把控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平台对“举牌”色情产业链的举报和反馈机制还未建立健全。面对相关的举报,对违规账号的处理与封禁响应速度与力度不足。 除此之外,未成年人深陷“举牌”色情交易,也反映出了网络法律教育的不足。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或者持有有关未成年人的淫秽色情网络信息。很多未成年人将参与“举牌”当做一种赚钱途径,对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认知不够。而未成年人对性教育的避讳,使得他们更难分辨网络的色情信息,未能看清“举牌”乱象背后的色情交易。 总而言之,未成年人深陷“举牌”漩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隐匿在“举牌”背后的色情暗流,既是对网络治理的挑战,又是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考验。打击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举牌”乱象,打造健康、文明和清朗的网络环境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零玉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