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啸山林
4月15日,廊坊市联合调查组通报称,针对三河市“广告牌匾禁用红蓝黑底色”等问题,经初步核查,媒体反映的主要问题基本属实。目前,三河市委主要负责人已被免职,市委、市政府被责令深刻反思、全面整改。同日,三河市政府办公室有关人员回应商铺损失赔偿问题时称:“谁让你改的,你去问谁。”
若非中央及主流媒体的不断追问,该问题的解决或将遥遥无期,这凸显了某些地方对民众需求的忽视。此事件揭示了基层治理中的显著问题,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城市广告招牌的规范化旨在美化市容,但应避免过于僵化。在遵循统一标准的同时,应允许招牌在尺寸、形状、颜色等方面有所差异,以展现城市的多元与活力。对于已存在的招牌,可以考虑暂时保留,而新开设的商铺则按照规划要求执行。若采取“一刀切”的强制整改方式,不仅会给商户带来沉重的负担,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而无论整改费用由谁承担,最终都将由广大纳税人来买单。这种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显然是不可取的。
尽管国家已实现脱贫,但仍有大量群众生活艰难。水滴筹等平台的存在,正说明弱势群体仍需社会救助。前些年,深圳部分街道也曾推行“黑底广告”等形式主义,导致市容呆板,反而束缚了城市活力。这种“为统一而统一”的做法,既无美感,更阻碍发展。
为何某些部门总在老百姓身上动歪脑筋?为何不多想想如何惠民?此类劳民伤财的决策,往往需媒体曝光才得纠正,暴露出监管部门的失职。若说其中没有利益输送,恐难令人信服。
对于已造成的损失,三河市政府办公室的推诿态度,更显官僚作风。微言网建议:对乱决策、乱作为的官员,应建立追责机制,要求其自掏腰包赔偿损失,以儆效尤。
城市之美,在于活力与个性的绽放;执政之要,在于为民与务实的坚守。唯有摈弃形式主义,坚持科学决策,才能避免此类"折腾式治理"重演,让我们的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基层政府的正道,唯有一条:多谋民生之利,少打百姓主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