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许多消费者向央视《财经调查》投诉,一些所谓的聊天交友软件,其实暗藏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这些网络平台不仅纵容低俗色情内容,甚至还打造出了一个隐秘的为线下卖淫嫖娼交易提供信息撮合的交易平台。(4月20日 央视网) 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足不出户就可看到世界各地的风景,听到最新的消息,还缩短了和异地家人朋友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交友也变得快捷方便,你只需敲击一下键盘,发出第一声问候,甚至有时候只需要接一个按钮,点击发送一个表情包,就能在社交平台上收获一个好友。 但在这些看似甜蜜的互动下面,深藏着一个又一个“桃色陷阱”。在注册时选择性别为男的用户在使用市面上一些交友软件时,与异性聊天、语音、视频都要花钱,甚至是赤裸裸地明码标价,聊天的内容更是不堪入目,还有一些平台竟用女主播大尺度的色情语聊服务来圈钱。 交友软件本应提供的是一个开放平等,友好健康的交友平台,却把男性用户划入消费者的范畴,把女性用户划为服务的工作提供者,甚至打着“轻松兼职”的幌子招聘女员工。最令人不齿的是,这些app交友的壳子下面装的是色情语聊的勾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八条之规定:制作、运输、复制、出售、出租淫秽的书刊、图片、影片、音像制品等淫秽物品或者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以及其他通讯工具传播淫秽信息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当“交友”成为吸引流量的幌子,当“社交需求”被扭曲为色情消费,平台不仅违背“开放平等、健康友好”的服务初心,更成为违法犯罪的“技术帮凶”。有用户感慨:“如今打开交友软件,每一次点击都像踩在付费陷阱上,真诚交流反而成了稀缺品。”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社交平台更不应成为欲望的“灰产孵化器”。当技术创新偏离人文价值,当商业逻辑凌驾于法律之上,再精密的流量算计终将作茧自缚。道德的底线与法律的红线,始终守护着公众的合法权益,维系着公共空间的秩序底线。当我们听见男女用户对乱象的齐声谴责,看见正常社交需求被异化为畸形消费、无辜者被诱入灰色陷阱的现实困境,目睹色情服务被明码标价的不堪场景,那些搭建“桃色陷阱”的交友平台,终将为自己的违法失德行为付出代价,难逃法律的严惩与社会的唾弃。 作者:袁金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