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的徐帅成了校园话题人物。这个本可以直接保研的学霸,主动按下了“暂停键”——延迟入学一年,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过去三年,他在新疆、黑龙江等地的支教足迹超过853小时,带着孩子们用树枝画几何图形、用玉米粒摆数列。如今,他准备带着编程技能再次出发,去新疆库车筹建人工智能实验室。像他这样的哈工大学生,每年都有百余人奔赴偏远地区,成为教育支援的“青春接力棒”。 (4月23日 《人民日报》) 徐帅的选择证明,大学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专业能力,更要让青年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责任、重塑价值观。 在新疆支教时,徐帅攒下了一张孩子写的纸条:“老师,你们什么时候还回来?”这让他意识到,支教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为了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教给乡村孩子,他得把课本知识“翻译”成沙地上的几何图形、田地里的斐波那契数列。这种“接地气”的教学,反而逼着他跳出学霸思维,学会用更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就像他在亚冬会当志愿者时发现,组织同学体检和管理支教课堂,本质上都是资源调配能力的锻炼。 徐帅能心无旁骛去支教,离不开哈工大的制度支持:保留保研资格、设立专项表彰、组建支教校友网络。这种“实践不耽误前途”的保障机制,让更多学生敢走出舒适区。数据显示,哈工大每年向22个偏远地区输送百余名支教生,这些带着人工智能、航天知识的年轻人,正在把实验室和山沟沟连接起来。当徐帅准备用支教经验反哺人工智能研究时,或许也能证明社会实践和学术训练可以形成知识的闭环。 在支教过程中,徐帅发现,孩子们缺的不是天赋,而是接触优质教育的机会。他后来参与筹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正是想打破这种信息差。这种“授人以渔”的尝试,比单纯上课更有穿透力——当乡村孩子通过竞赛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改变的或许是一群人的命运轨迹。就像徐帅保存的那张纸条,看似轻飘飘,却承载着双向治愈的力量。 徐帅的事迹给当代大学生打了个样:青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当更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体系,当支教经历能与职业发展形成正反馈,青年也可以在其中发掘出自我价值。毕竟,真正的教育不该只在试卷上开花,更要能在土地上扎根。 作者:李诗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