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上海某房产中介小王,30多岁,户口在上海松江区。为帮客户买房,他已经结了四次婚,其中最大的客户已经70多岁。买到房后,小王净身出户,一拍两散。这一结一离,他能得到6至8万元不等的报酬。 钱江晚报发表陈江的观点:一套动辄几百上千万的房子,结婚之后产权也有小王的一份,万一小王不肯离婚,或者打起离婚官司,岂不是要吃大亏?小王的同事说,这事一点不用担心,结婚之前双方都要签订合同,合同中写得很清楚。而且小王因为“信守合同”,经验丰富,相当靠谱。之所以假结婚买房,无非是因为限购政策的影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据上海的限购政策,外地人在沪买房,如果和沪籍居民结婚,最多可以家庭为单位购买2套房。政策制定得再完备,只要买房的刚性需求还在,就会有人敢于去钻政策的漏洞,所以催生出了一桩桩“奇葩”婚姻。利字当头,一些人礼义仁智信和法律法规全都放在一边。当神圣的婚姻都成为生意,节操就成了路人。有时候,金钱就是一面照妖镜,照射出了一些人性的丑恶。假的终归是假的,这样频繁的假结婚假离婚,难道有关部门查不出?中介小伙赢了,社会是不是输了?当钻空子成为钻空子的通行证,中国式假结婚、假离婚诱发的道德风险和执法缺位,由谁来买单? 记者:在法律层面,不存在假结婚与假离婚一说。领了结婚证,男女就达成了某种法律契约;领了离婚证,就是正式解约。正因为法律主要涉及的是规则层面的问题,有人就利用规则实现个人的利益图谋。此时,道德与节操被抛到九霄云外。虽然一些旁观者就此进行质疑与抨击,但法律难以惩处有关行为。最近北京出台政策“离婚一年内买房贷款算二套”,说明政策针对假离婚在反制。从技术角度,这就是制定规则与利用规则之间的博弈。有人敢通过“玩”规则获得想要的东西,就没把丢不丢脸、挨不挨骂放在心上。这些人更在意的是利用规则能否实现图谋,他们在实行计谋时,也承担着经济、政策、人性等不确定风险。有人玩成了,有人玩砸了,究竟是不是给自己“下套”,到底赢了什么输了什么,只有当事人苦乐自知。一些规则的本意或许并不糟糕,但不得不说,在客观上导致一些人“为了匹配规则,丢弃道德与耻感”。这凸显了规则的局限与人性的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