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要在上下班路上花多少时间?恐怕没多少人能比得上姜京子:她家住河北沧州,每天都要花225元往返于家和在北京市内的公司。《工人日报》讲述了她令人感到颇为心酸的奔波之旅:每天早上6时10分起床,洗漱、吃饭,6时50分下楼乘坐出租车前往沧州西高铁站,反复倒车在9时15分左右到达位于北京的上班地点。加上下班回家,她跨省上班的代价是每天在路上奔波5个小时。(2月19日《彭城晚报》)
看了这条新闻,很多人关心的是“经济账”,这一天需要花销225元车票钱,一个月会是多少钱?一年又会是多少钱?辛辛苦苦赚的钱都为交通事业做贡献了?有人因此呼呼尽快实现城市区间交通事业“公益性”。这是关注的一个点,交通事业需要多些公益属性。不过,面对“花5小时跨省上班”不能只是盯着“经济账”还应该看看“时间账”。 “花5小时跨省上班”,其实是很多“跨省上班”者的常态。随着城市交通的发达,随着城市辐射扩大,更多人选择了这种上班模式。比如在上海和江苏,就已经形成了这种现象。“睡在苏州,班在上海”的群体越来越大。将家安在苏州,是因为那里的房价、落户能够接受。人们更愿意放弃“上海的一张床”而要“苏州的一套房”。
只不过是,这种工作常态,也让人们有了“身体被掏空”的感受。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更多时间浪费在交通工具上。即使不谈“跨省上班”、“跨城上班”的“双城生活”,就是那些在大城市居住上班的人,也是“旅途烦恼”。在大城市生活就要承受“遥远距离”。有一位亲戚住在上海,他们就在上海当地上班。每天早上5点就要起床上班,到了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就是8点多了。有人说,这是为了诗和远方去打拼。问题是,这样的节奏之下,还有没有诗和远方?我们的步子越来越匆忙,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张,以至于我们有了金钱却没有了时间,有了财富却没有了快乐,都说时间去哪儿了?在这里我们找到了答案,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了。
这是对缩小“生活圈”、“工作圈”的倒逼。一方面,城市需要合理布局生活小区、工作单位,尽量让人们上班距离短下来,实现步行、骑车就能上班。一方面,需要缩小城市收入差距,岗位差距,让人们在居住城市就能找到好工作。再一方面,和谐的城市需要人性化关怀,让那些选择“双城生活”的人在异地他乡也有“落脚地点”,用工单位能否考虑提供住宿地方,阴天下雨、雪花飘落的时候,也能“偶尔不回家”?
“花5小时跨省上班”不是诗和远方,让人们惬意的上班要成为所有城市的追求。很多城市都提出了“30分钟工作圈”的发展方向,这是值得关注的。
“花5小时跨省上班”倒逼缩小工作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