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考试的法宝还要祭多久?
小女自从上小学开始,即戴上了分数的“紧箍咒”,被无穷无尽名目繁多的考试“绑架”。为“不输在起跑线上”,十二年中小学冷凳寒窗,四年南京审计学院昼夜攻读,一路走来勤奋不改,为伊消瘦浑不计。所幸中小学成绩全部优良,高校每科达标。国外读研,全是英语教学,外籍教师更严,好不容易拿到文凭,一心想回报国家社会,不负所学专业,今年 9月回到祖国。
回到亲爱的的祖国却难以亲近就业。从多种信息渠道获悉,今年有一次国家审计署地方机构聘用公务员的机会,其中广州有5个职位,目前仅5人左右报名。定于11月文化考试。此专业无疑适合我这独生小女,凭她的条件和自信,心想本次机会或能带来阖家欢乐。谁知竟是一场虚喜,招聘方面温馨告知:2013年11月份参加招聘文化考试的资格,限为2014年7月毕业的未来“应届生”。小女属今年毕业,自然被排除在官方预先设计的门槛以外!徒呼奈何,只好参加不设年限的深圳海关招考,几千人竞争二十多个名额,可见职位金贵和拼杀残酷。
考试无非是公共、基础和通用等非专业的文化内容,可怜见小女又啃起了书本,不服输不言败不轻弃地另求谋业蹊径,备战未来可能的机会,构筑起新的梦想。
面壁为的是破壁,学业为的是就业。一个学子学习某种专业,无非基于兴趣和志向,大凡经苦读严考拿到毕业证书的学子,至少有专业知识方面的长处,无不渴望能对口就业。这样才能人得其所,才尽其用,不至于沉淀和浪费智力资源,错过国家社会的人才需要。
为适应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体制改革似乎在同步进行,教育产业化市场化行为越来越明显,高校自主扩招、自主设计专业、忽视素质教育等现象已引起社会争议。教非所需,用非所学成了高教的尴尬和学子的心病。好在“不包分配”政策早已是高校理直气壮的借口。不过,尽管保证人人对口就业不现实,但不应缺少补救调整的政策和举措。其中在以“考”取人时,是向一般文化分数还是向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倾斜,往往一捶即可决定一个学子的就业悲欢。因为文化考试终究不是行业考试。我们可否在考口试的同时,针对行业,考学生的处事应变能力,并全程摄像监控。我们既无奈接受“考试”这不二法门,又质疑以表面上的“考试”藏奸弄鬼。现实里并不鲜见的是,有些优秀学子书面考了第一名,却在“面试”和背后“合议”或因某人一声“咳嗽”照样要落选,所以口试之前许多分数低的考生想方设法找关系,妄图口试时把总成绩扳回来。谁都明白,公平是考试的灵魂,假若失却了灵魂,剩下的不是“阳”谋就是猫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