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的一生之敌 鲁国的乱臣贼子:阳虎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10:0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问孔子一生的宿敌是谁,回答一定是与他同时代的阳虎。阳虎与孔子交集颇多,他们的恩恩怨怨贯穿了一生,两人甚至在外貌上都十分相似:“孔子状类阳虎”。在鲁国历史上,阳虎更是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春秋时期“陪臣执国命”的先河。这位史书中记载不多的小贵族,有着与孔子截然不同的传奇人生。

一、初次登场, 如日中天

阳虎(又名货),鲁国人,姬姓。阳虎家族并没有记载,但可以肯定他出身于鲁国公族,只不过非嫡出,并有可能是孟孙氏的族人。同孔子一样,家族到了阳虎这一代,能给他的只是一个贵族身份,他们是贵族的底层——士。

阳虎剧照

阳虎在史书中的初次登场,就是同孔子之间的矛盾。当时孔子的母亲刚去世,其在族人的帮助下继承了他父亲的贵族身份。初入上流社会的孔子涉世未深,当他兴高采烈地去参加大宗主季氏的宴席时遇到人生的第一道坎,也遇到了他的一生之敌。孔子刚走到门口,就被一位年轻人呵斥住:“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这句话是说,季孙氏摆宴席招待的是士人,你孔子算哪门子士人?这位年轻人就是阳虎,可能因为年轻气盛,他总要对刚成为贵族的孔子嘲讽两句。但阳虎的话并非无依据,史书记载,当时孔子参加宴会的服饰是“腰绖”,也就是披麻戴孝去参加别人的宴会,这当然是不符合礼制的。所以,孔子只能尴尬地离去,但在孔子幼年的心中,已经把同自己出身相似的阳虎,作为假想敌与对手。

孔子

与孔子苦苦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同,阳虎早年的政治道路一帆风顺。作为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性格果敢、敢做敢当、作战也十分勇猛,非常受到季平子的信任。公元前517年(昭公25年),三桓与鲁国国君发生矛盾,鲁昭公希望一举除掉季孙氏的势力,而三桓则联合起来对抗昭公。最终鲁昭公不敌三桓,被迫出逃流亡国外。其中,阳虎作为季孙氏的家臣,勇猛作战,深受器重,“孟懿子、阳虎伐郓”,但当时孟懿子只有十六岁,阳虎才是真正的军中主帅。随着战争中积累的威望,阳虎在季孙氏的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

有趣的是,对比政治上如日中天的阳虎,在三桓与国君中,孔子选择了支持昭公,并随着昭公流亡到齐国。在齐国的孔子虽受到礼遇却不受重用,最终也只得返回鲁国。诚然,孔子有其崇高的政治理想,这很值得尊敬。不过从当时现实的政治选择上,阳虎要更加成功。

春秋局势图

二、陪臣执国命

中年的阳虎不满足于只作为季孙氏的家臣,他野心很大,目标是整个鲁国,而上天也给了他这样的机会。昭公去世后,三桓拥立了其弟定公上位,但大权已经完全落在三桓手中。定公五年,季孙氏的家长季平子去世,季桓子即位。三桓家族中,具有政治经验的人都已去世,最有资历的也只是年仅二十八岁的孟懿子,权力真空的出现,为阳虎的专权,提供了机会。阳虎夺权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或者说借口。

鲁定公影视剧形象

同为季孙家臣的仲梁怀,与阳虎一直有着矛盾,在季平子在位时,阳虎就几次想要驱逐他。在季平子去世后,仲梁怀受到了季桓子的重用,为人也益加骄横。当时,公山不狃是季孙氏费邑的邑宰,也是季孙氏家中的重要人物,但当他慰劳仲梁怀时,却被轻视,“劳仲梁怀,仲梁怀弗敬”。一怒之下,公山不狃与阳虎联合,驱逐了仲梁怀,并帮助阳虎夺权,“谓阳虎:子行之乎?”。得到公山不狃的支持后,阳虎以费邑为基地,囚禁了季桓子,将政敌都驱逐出境,并与季桓子盟誓,自己独揽鲁国大权。司马迁描述这种状况是:“季氏亦僭於公室,陪臣执国政”,大夫僭越国君获取权力,而家臣僭越大夫甚至取得了控制一个国家的权力,这也正是孔子哀叹的礼崩乐坏的表现。

之后的三年,阳虎一直把持鲁国朝政,压制三桓使之听命于己。更重要的是,阳虎得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鲁国实施自己的政治路线:结盟晋国,对抗齐国。春秋时代齐国崛起,鲁国一直被其压制,阳虎深知远交近攻的道理,他的理念,其实是强大鲁国。所以,他便有了攻打郑国,示威卫国的举动。在这其中,三桓和鲁国国君完全沦为了他的棋子,“阳虎使季、孟自南门入”、“阳虎强使孟懿子往报夫人之币”。可见,三桓只是阳虎实行政策的工具,鲁国的国政,不可思议般地落到了一位家臣(陪臣)手中,在中国历史中,这是首例。

鲁国朝堂

此时的阳虎,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盛气凌人,对待孔子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阳虎毕竟不是大夫只是家臣,三桓听命他也只是表面,他真正需要的,是像孔子这样郁郁不得志的小贵族。人到中年,或许是少年阴影太深,孔子对阳虎还有所恐惧。《论语》记载,阳虎去见孔子被拒绝,孔子感到不好意思,但由于不想见阳虎,专门挑选了阳虎不在家的一天去拜访他,两人却巧合地在路上相遇。阳虎问孔子:“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孔子回答:“不可”。阳虎自然知道孔子的学说,他故意用孔子的学说反问孔子,认为有才华与抱负,不做官是不仁不智的。之后,他又告诉孔子:“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时间不等人,这又戳到了孔子的痛处,四十多岁却无从施展才华。在阳虎的劝说下,孔子同意了入朝为官。这一次,阳虎没再为难孔子,反而显得很平等,他已经明白,他和孔子是同一类人:怀有政治理想的底层贵族。

三、政变失败,流亡国外

阳虎虽在鲁国手握大权,但三桓对他始终是威胁,且三桓家臣尚不听命于他。此时季寤、公锄极、公山不狃、叔孙辄、叔仲志不得志,皆投靠阳虎,希望阳虎可以除去三桓重用自己。于是阳虎下定决心,去除鲁国根深蒂固的老贵族三桓势力。

阳虎政变

阳虎决定在祭祀时,杀掉季桓子,便提前调兵遣将。但这个消息被成地的宰臣提前报知给了三桓,给了他们准备的时间。在祭祀那天,阳虎驱车在前,季桓子在后,两边有盾牌刀斧手护卫,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这并不是保护,而是押送。季桓子也许早已买通了驾车的人,对其说:“而先皆季氏之良也,尔以是继之”,意思是:“你的先辈都是季氏的忠臣,你也得继承他们啊”。驾车之人听了后回答:“不敢爱死,惧不免主”,表示愿意帮助季桓子逃脱,便奋力鞭策马匹,飞奔逃脱,前往孟孙氏家中。孟孙氏早有准备,加固了防御,阳虎只得挟持鲁定公与三桓作战。阳虎的士兵大多是三桓老部下,看到这种情况后,纷纷选择支持季孙氏,受到两面夹击的阳虎无奈只得逃跑出境。

春秋时代车战

阳虎第一站逃到了齐国,希望齐国可以帮助他打回鲁国,齐景公知道阳虎一直以来都是坚决的反齐亲晋派,反而将其逮捕,囚禁起来。阳虎两次逃亡后,终于离开齐国境内,逃亡宋国,最终逃到了晋国,投靠了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阳虎是亲晋派,同晋国的赵氏有着不错的关系,更何况当时赵氏早已从范氏哪里得知阳虎会来投奔,“鲁人患阳虎矣,孟孙知其衅,以为必适晋,故强为之请,以取入焉”,所以做好了阳虎到来的准备。赵鞅不顾他人的反对,委阳虎以重任。孔子听说这件事情后,论断:“赵氏其世有乱乎”,但这一次,孔子又看错了他的老对手。后来晋卫之间,黄河旁的“铁之战”中,赵鞅采用了阳虎的建议,以少敌多,最终获取胜利。阳虎的才能在赵鞅手下充分发挥,赵氏也因为有阳虎相助,在六卿的斗争中获得胜利。

此时的孔子历经从掌握大权,到惶惶忽如丧家之犬。在卫国,他甚至因为长得像阳虎而被围攻,此时他的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他来到阳虎刚刚打了胜仗的黄河边,精神恍惚,极目远眺河对岸的晋国和自己一生的敌人,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也许,是孔子在经历了许多之后,与对岸的阳虎最终心意相通,看到茫茫的黄河水后,想到了阳虎:“日月逝矣,岁不我与”的忠告。孔子最终明白,逃避阳虎,其实是在逃避自己,他们两人都是无力改变时代的失败者。

晚年孔子

文史君说:

在传统的儒家评判体系之中,阳虎都被贴上“狡诈”“为富不仁”“以下犯上”等标签,孔子将其作为礼崩乐坏的典型范例,司马迁称之为“贼”。但品读历史,从春秋到战国,老贵族的衰落,新贵族的崛起是趋势,君主权力加强,贵族体系崩溃是时代的选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商鞅变法无疑是这个时代的表现。鲁国作为姬姓封国,礼仪之邦,并非未出现这样的趋势,阳虎就是这样一位先行者,他开创了“陪臣执国命”的先例,也付诸了自己的努力。但在鲁国这样有着过重传统的国家,阳虎想要改变是困难重重。

在摈弃道德评价后,我们会发现,阳虎其实和孔子是同一种人。在大变革的时代之中,他们两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阳虎选择了变革,孔子选择了复古。两人之间或许存在着许多误解和敌意,但当浪潮将他们卷走时,当他们无力反抗斗争时,他们的心意也就彼此相通了。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