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3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自杀到意外,李心草案留下的疑问和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16:0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昆明警方10月13日下午通报,此前舆论关注的大学生李心草落水身亡属于意外,不构成刑事案件。此前一天,李心草妈妈发表微博控诉,列举女儿死亡的诸多疑点,受到广泛的同情,压力之下,昆明警方强调成立调查组。但对现在这个结论,李心草妈妈不接受,仍旧不忿警方办案的粗糙手法。
12日的微博主题之一属于李心草。广泛的同情基于李心草妈妈的讲述,在这位母亲看来,乖乖女不存在出意外的可能,她与同学去网吧并与社会青年饮酒的过程存在严重疑点。比如,监控视频显示李心草被同行男子压住、掌搧等,李心草妈妈认为女儿受到虐待甚至猥亵,在逃脱中落水身亡。
人们之所以采信李心草妈妈的推测,主要是出于对这对母女巨大的同情,单亲家庭、无助大学生等因素会放大这些同理心。还有一些原因,是派出所的办案手法简陋,监控视频跳着看,漏掉了一些急需解释的细节,李心草妈妈发现后提出质疑,让人联想到昆明一些陈年旧案,引发了对警方的普遍不信任。
昆明警方的极简办案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前,显出了强烈的窘迫感。最新的结论仍然是不构成刑事案件,但改进之处也很明显,那就是清晰还原李心草生前几小时的行动路线、言行举止、与同行者的互动等,特别是对关键的疑点进行了说明。整体上看,警方这个通报是有说服力的,尽管它并不符合此前的一些猜疑。
针对几个重大疑点,警方的释疑解惑是在四人喝了36瓶啤酒和调制酒后,李心草呈现重度醉酒状态,言行举止不能自控,在征得她同学同意后,两名该同学的社会朋友使用了掌搧醒酒、压身控制等方式。这些做法细节当然有可猜疑之处,但大体上符合现场情景。
面对一起死亡事件,家属要的不是一个结论,而是支持警方结论的详细证据,一个能够充分证明李心草死因的全程信息。但李心草妈妈微博喊冤前,她没有拿到。派出所也许早有证据进行判断,但在向死者亲属展示上缺乏能动性,程序也粗陋,体现出冷冰冰的执法形象,不仅伤害李心草妈妈,也折了网友信心。
李心草妈妈不接受昆明警方最新通报,主要依据还是没有第一时间通知她,而是通知媒体。无论是警方征求她要不要尸检,还是询问李心草生父信息,都展现出公事公办的冷漠,缺乏人性。也许警方认为,不带感情色彩地处理公事就行,但也会给失去至亲的当事人留下不好印象,甚至据此怀疑其中有诈。
办案讲究的是冷静、理性,杜绝感情因素的干扰,这个没有错。但在如何通知死者亲属,如何呈现死亡的前因后果,如何处理好对亲属的解释与应对公众探寻的关系,警方有相当大的检讨空间。面对死亡可能是警方的日常,但对每一个涉及家庭都是天塌的事,在严格执法之外,贯彻以人性,或许不算过高要求。
李心草妈妈早前的推断被警方否认,她在接受女儿的死因上势必面临更多困难。从推测中“被人胁迫致死”到“醉酒意外落水”,失去的不只是女儿的生命,妈妈心目中乖乖女的形象更会崩溃,也许这更难让她接受吧。这一部分的心路历程或懊悔无法责之过深,情感与事实之间的鸿沟不容易迈过去。
从自保的角度来谈李心草的不幸,重点是不要轻易与陌生人尝试酒吧买醉,将行程与状态及时知会信得过、靠得住的亲友,而不是盲目仰仗他人。理论上讲,在不构成刑事案件后,李心草家属依然可以寻求民事诉讼,追究两男一女的民事责任。这比追究刑责容易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归结到一点,李心草事件暴露出执法机构在程序设计、办案规范诸多方面匮乏人性,即使是对待民事死亡案件,也一再地用人情欠奉冲击当事人感情,这比不幸的死亡更不可接受,更具有社会负面效果。由此出发,希望警方能诚心省视,竭诚改进,而不是埋怨舆论,为办案的粗糙寻找继续存在的理由。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