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0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它是何物?拥有上到王公下至平民都抵挡不了的魅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08:50: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宋人的雅事特别多,之前说过“香”,这一篇来说说“茶”。

和其他生活美学的追求一样,饮茶在宋代蔚然成风,也和才富八斗的宋徽宗有关。一本《大观茶论》,短短二十篇寥寥几百字,已将当时贡茶的生产、采摘、制作、品鉴、储存乃至器具等讲了个清楚明白。

01 大观茶论

在《大观茶论》的开篇一段,宋徽宗将茶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称其“雅高致静”。他认为茶是有灵性的,它集天地万物之精华,灵秀高雅,用以陶冶人们的性情,提升人们的品位,涤荡人们的心灵 。这本书对于茶文化的推而广之,爱茶品茶的风气传播,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大观茶论》:“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宋徽宗 《大观茶论》

书的内容主要是围绕“北苑贡茶”展开:北苑,地处福建南平市建瓯市,成为贡茶产地缘于唐,盛于宋,一直延续到明,有几百年的历史。诗人陆游在《建安雪》中的“建溪官茶天下绝”,赞的就是这儿的茶。

为什么贡茶基地选在南方?这是茶树天性使然:纵观古今名茶产地,基本在南方,而人工栽培茶基地以浙江、福建居多 。茶树喜欢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阴,更爱雨水丰沛——南方具备产好茶的天然条件。

至于热带地区的茶,如锡兰和印度,据考证说是英国人于十七世纪从我国福建带去的“正山小种”栽培而成,而那已经是清朝时候的事情了。

可以说,在喝茶种茶这件事上,中国的鼻祖地位无可匹敌。

不过前不久看过的一则新闻却很意外,世界人均茶消费第一位的国家竟然不是中国!“根据调查机构欧睿(Euromonitor)2018年的统计数据,世界上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土耳其,每年人均消费量是3157克;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爱尔兰(2191克)与英国(1942克);而中国则以人均茶叶消费量566克,全球排名第19位。”

说回《大观茶论》,在书里提到一种极为珍贵的“白茶”:宋徽宗赞它自成一品,和其他茶与众不同;非常偶然才有机会得到,绝不是人力可以掌控;因此产量稀少而更加珍贵;蒸或焙的过程更要小心翼翼,火候一旦不对则前功尽弃;如果成功,则如玉从原石中重生一般,无与伦比 —— 字里行间的热爱之切溢于言表。

《大观茶论》:“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为什么白茶如此受到宠爱?除了它的产量极低、制作复杂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它是“点茶”最佳的原料:青白的颜色,在加水起泡之后最易达到色泽雅致的视觉效果。据古书记载,白茶的口感偏寡淡,其实并不适用于饮食,只不过它在点茶中的出色表现,让它在宋代茶史上占据了二把交椅的位置。

那么,头把交椅是什么茶呢?当推“龙团胜雪”!听着名字已经美不胜收令人神往了,何况实物呢。虽然已经失传很久,不过从古书记载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象一二。

据《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记载,这种茶是将本已经十分珍贵的银丝水芽,再取其最核心的部分——色泽光洁雪白,晶莹剔透。有史说,这种茶在贡茶中也是佼佼者,价值更是高达每片黄金数两,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始创为银丝水芽。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其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

“龙团胜雪”另有妙处在于包装:和今天的茶叶被塞进了不相关材质的瓶瓶罐罐的做法不同,宋代贡茶的团茶包装讲究的是“型、神”兼具。

型:模具有圆形、方形、八角形、茶花形、梅花形、云形,不一而足;

神:因为是贡茶,模具的花纹通常以龙、凤为主题,辅以花式包边或者吉祥纹理镶嵌,变化万千,神采各异。模具按照茶品、茶类分别设计,个个不同。

茶模具花式,出自《宣和北苑贡茶录》

现代人仿制的茶团

02 点茶

宋时流行“点茶”,不仅为皇室所喜爱,文人士大夫阶层更是它的忠实粉丝。因此“斗茶会”几乎是佳节假日、聚会休闲的必备节目之一。

点茶,听起来就很有趣味了,玩起来更是有千万种方法。

基本步骤

▷将茶粉放入茶器,加入少许沸水(古人称之为“汤”),均匀搅动,使得茶成为膏糊状,称为“调膏”

▷继续注入沸水,称为“点汤”

▷点汤的同时,要用茶筅适度地击打、拂动茶汤,让茶汤泛起汤花。

▷最后得到的茶汤应该泛着乳白色的汤花。

宋 刘松年《撵茶图》

要讲求效果出色,每一步都有玄机:

茶粉是什么茶?上文讲到,白茶是最好的点茶用茶,因其色泽青白;

茶器是什么颜色什么材质?这个又和宋代的瓷器工艺水平不可分割了,下文会讲到;

沸水的温度、注水的速度和角度?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中对“点茶”更是用了最长的篇幅来描写,单单注水就要求有七道工序,道道不同,道道精彩,每一道过后茶汤状态也显现出不同变化;

此外,茶粉和水的比例如何?搅动的力度和手法?等等,这其中的学问,若详细描述起来,写一本鸿篇巨著都不为过。

03 斗茶会

既然“点茶”这么有趣又这么多人喜爱,那比试比试总要的,由此就衍生出“斗茶会”。

根据史料记载,其实斗茶在唐代已有,只不过远不及宋代这样被人追捧和普及。北宋范仲淹的一篇《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洋洋洒洒几百字,把斗茶的乐趣描绘的淋漓尽致。而评判的标准主要是汤色、汤花和茶味。

汤色即茶水的颜色,以纯白为上,其次分别为青白、灰白和黄白色。颜色除了和茶的种类有关,也受到烘焙的程度火候控制。

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首先是汤花的色泽,以鲜白为上;其次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如果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就可以紧咬杯边,久聚不散,被称为“咬盏”。

反之,如果汤花泛起,不能咬盏,就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水痕出现早者为负,晚者为胜,因此斗茶的胜负以“水”来计算,输一次为“一水”,两次为“两水”,依此类推。

宋 刘松年 茗园赌市图

宋代的文人雅士们总会把雅趣发展到极致,斗茶会也不例外。渐渐的,斗茶会有了“斗茶令”“分茶”等内容,热闹非凡。

“斗茶令”和“行酒令”类似,即兴的诗作供现场助兴。

“分茶”在北宋陶谷在《荈茗录》有所记载,就是使茶汤的水纹形成图案,或花鸟鱼虫,或山水百草;不过这些图案仅仅可以停留片刻便会消失,像魔术一般,因此称为“茶百戏”。这种玩法唐代已有,到了宋代称为“分茶”,两者一脉相承。

喜爱“茶百戏”的文人很多,其中就有著名词人李清照,她写有有“生香熏袖,活火分茶”,“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等词句。宋徽宗赵佶也精于分茶。可见宋时,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僧徒,都会玩分茶且各有招数。

上述种种, 是不是听起来有一点耳熟呢?熟悉咖啡制作的朋友可能会会心一笑:这好多窍门和咖啡调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啊!没错,调制咖啡也要讲求咖啡豆(粉)的品质、水的温度,而拉花工艺,就考验加入牛奶时的手上功夫了;最后,一杯好的咖啡,是需要“挂杯壁”的,这是不是和“咬盏”也有几分类似呢?可以说,如今咖啡师把玩的这些技巧,宋代的文人雅客们早已是欣赏体验在先了。

而且,分茶和咖啡的拉花一样,都是昙花一现的美丽:需要现场欣赏,即刻品尝,这才是“斗茶会”的最大乐趣所在—— 因为短暂,所以特别难忘;因为美味,所以久久回味。这视觉上的片刻欢愉和味觉上的持久体验,正是点茶、品茶带来的极致感官享受。

宋徽宗《文会图》

04 茶具

点茶的效果除了上述几点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环,那就是茶具。宋代的茶具在前朝的基础上也有了很大发展,分门别类各有专职。在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中,甚至将所有茶具命名,给予生动形象的称呼,令人莞尔。比如,舀水的茶勺称为“胡员外,名惟一,字宗许,号贮月仙翁”。

这个容器姓胡,和“葫”同音,暗指以葫芦制成;员外是官名,而“员”和“圆”也是同音,暗指形状为圆形;而“贮月仙翁”四字更妙,既说明了功能,又赋予了诗意,让人拍案叫绝!

而盛茶的容器“盏”样式很多,斗茶中以“建盏”为至上。为什么呢?首推视觉效果的原因。既然宋代斗茶崇尚白色茶汤,那么最佳匹配当然是黑釉的茶盏。不过,简单的黑釉色是无法满足挑剔的宋人口味的,因此演化出来多种微妙的纹理变化,其中以兔毫、鹧鸪斑、曜变为上品。当纯白色的茶汤激荡于黑釉色的茶盏中时,这份视觉冲击力是强烈的、美仑美奂的。

按照史料来看,宋人最爱莫过于兔毫盏,蔡襄的《茶论》和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都曾专篇书写。

宋,建窑黑釉兔毫盏,故宫博物馆藏

不过如今最为珍贵的应该是曜变盏:已知传世的只有四件,三件于日本,仅一件于中国杭州出土,且为残品。有新闻说最新的工艺研究已经可以烧造出很类似的效果,这对古代工艺的传承和延续是个好消息。

建窑曜变茶盏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

05 吃茶?饮茶?

说了这么多,最后说说“吃茶,还是饮茶”的话题吧。

在我们几千年的品茶史中,这茶的食用方法也是经过了诸多变化,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做法。有一种说法“唐煮宋点明清泡“,算是对历代的一个小结。

唐代“茶水并食“:先烤茶,至饼茶冷却后,研成粉粒状;然后煮茶,水沸后用竹筴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茶的粉粒;最后酌茶、斟茶,将茶汤舀入碗内,茶及水一并食用——可谓“吃茶”。

宋代,刚刚讲过的“点茶“是主流,和唐代一脉相承。

明代“泡茶法“: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置茶于茶壶或盖瓯中,以沸水冲泡,再分沥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明朝人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可谓“饮茶”,而这种茶叶冲泡的方法也延续到了今天。

可见,茶确是经历了从食用到饮用的历程,从“吃茶”到“饮茶”的演变。不过,在很多地方习俗和语境里,这些词汇还带有其他含义。比如,粤语地区的“饮茶”,指的是到酒楼里喝茶、吃点心;而杭州话里的“吃茶”则有那么一点点“品”的味道 ——三五知己坐下来,泡一壶茶,点几样茶点,慢慢品,细细聊 ——从地方话中或许可以窥得一点点传统的延续。

总之,茶事和香事一样,既是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闲情雅趣之一。宋代流传下来许多关于茶的著作,让我们有机会神想一下当年古人“举杯清酌、饮涤尘烦”的美妙场景。

宋代的点茶之道,和今日风行海外的日本茶道,并不是一个概念,这一点笔者很认同日月洲先生在《大观茶论》译注中的说法。然而如今,海外对茶道的理解却多来自日本,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如何让传统中美好的部分符合今天的审美情趣,如何让民族的成为世界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简介:香樟树,本名宋琳,执业建筑师,从事建筑设计及建筑保育研究。酷爱中国文化,闲时喜欢探古寻源,以文会友。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