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党中央要求,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审计署近日发出通知,决定从今年8月份起,在全国深入开展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人民日报》7月31日)
“小金库”是“宫外孕”的怪胎。多年来,“小金库”一直游离于财务监督之外,仅一个人或几个人掌握,在财经管理体制的“体外循环”。就是这个“宫外孕”的“怪胎”,严重危害着“母体”的健康,威胁着执政党和人民政府的财政安全,正是由于小金库不受财经制度管束,造给了许许多多领导干部奢靡之风盛行,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的“铺底金”,也给心术不正的领导干部撒下了“买路钱”,使其一步步走上腐败的不归路。因此,必须尽快摘除小金库这个“怪胎”,确保“母体”健康。
小金库变成领导干部“自留地”。既然是“自留地”里的菜,一些人想怎么采摘就怎么采摘,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如何分就如何分,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据国家审计署通报,一些政府政府将新政府大楼会议室对外承包,对外经营。收上来的钱就入小金库,不计入财政,在月底年底再发给办公人员做福利,将公家的钱想办法变成私人的钱;广东发现“小金库”22个、涉及金额约2000万元人民币;西电东送工程建设中存在违反招投标规定及套取建设资金私设“小金库”涉及资金66.83亿元,主要用于发放奖金、列支各种费用。这些行为使国有资金大量流失,国家的墙脚被慢慢挖空。
小金库成了“牛皮癣”。治理小金库已经是老生常谈,治理多年,效果并不明显。五花八门的小金库破坏政府财经管理“生态环境”,杂草丛生,就如城市“牛皮癣”始终清除不完。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深入落实,在反腐败步步深入的今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治理“小金库”恰逢其时。各级审计、纪检监察和财政部门应该加大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力度,强化专项检查,抓好“三公”经费、会议费等预算管理,管好“钱袋子”,铸牢铁笼子,砸烂“小金库”,切实严肃财经纪律,真正从源头上斩断奢侈浪费等不良作风的“资金链”。方能够遏制奢靡享乐现象疯狂蔓延成灾。
砸烂“小金库”必须用重锤。用“拍皮球”的力度肯定砸不烂“小金库”。同时也要敲痛私设、使用“小金库”责任人的脑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议将治而不绝的“小金库”以贪腐追刑责,才能真正对久治不愈的“小金库”形成威慑力,使仅供部分人享用的“小金库”变成人民的“大金库”。
作者 谢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