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60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史书并未否认唐太宗杀兄屠弟 那么他到底篡改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2-26 21:46: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世民甘冒千古骂名也要篡改史书,但史书并未否认他杀兄屠弟,那么他想篡改和掩盖的究竟是什么?其实,玄武门之变的内容不止“杀兄屠弟”,还有同时进行的“逼父”,甚至后者才是胜利的决定性原因,但臣犯君、子逼父对李世民的合法性打击太大,所以“杀兄屠弟”不妨秉笔直书,“逼父”那是一定要隐掉的。

1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某天突然“心血来潮”,表示想看看本朝的史书。

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自古以来,从无人君观看当朝史书的先例。因此,这次李世民只是稍微试探了一下,结果不出所料,此举遭到了褚遂良和刘洎的一致拒绝。

虽然碰了个软钉子,李世民却并没有放弃。随后,他绕开了谏官,直接找到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单刀直入,表示要看本朝的史书。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长期以来,这段记载作为李世民篡改史书的实证,让他饱受后人诟病。纵观李世民的一生,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十分在乎名声的皇帝。那么,为何明知此举会受到批判,李世民还要顶风作案呢?

李世民篡改史书

“语多微隐”的六月四日事,究竟有什么玄机,竟让李世民不惜背负千古骂名,命史官“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所谓的“六月四日事”,其实就是指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玄武门之变。大唐的二皇子秦王李世民率领麾下一干心腹和私自蓄养的八百勇士,埋伏在玄武门附近,将从此处入宫觐见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诛杀。

诚如李世民自己所言,“骨肉相残,古今大恶”。为了权力屠杀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终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后世不少人甚至因此骂他是罔顾人伦的畜生。李世民要掩盖这件事,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史书并没有给李建成和李元吉安上病逝或暴卒的死法,而是直言不讳唐太宗李世民手刃亲兄弟,可见李世民要掩盖的真相并非如此。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军事冒险

2

李渊的武德中后期,随着天下逐渐平定,秦王这张军事王牌的作用也不再那么重要了,唐高祖李渊对这个儿子的打压也逐渐升级。太子和齐王在皇帝的默许下,刻意剪除秦王的羽翼,将其麾下众多谋士与勇将都逐出天策府,分解秦王的势力。

李世民发现,曾经在战场上无往不利的自己,面对这一切,竟是如此的无助。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去捍卫自己的利益,可在天子的偏帮下,他的努力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秦叔宝、程知节等人外放,猛将尉迟敬德因拒绝东宫的收买,被构陷下狱差点丧命,心腹智囊房玄龄和杜如晦也被皇帝逐出天策府,不许再为自己效命。

甚至,太子和齐王还打算在剪除秦王的羽翼后,彻底搞死李世民,永绝后患。

李世民知道,自己已经被逼到悬崖边上了。如果再不反击,等待自己的只能是摔下悬崖,粉身碎骨。

唐初实行的是府兵制,尽管秦王在军中的威望无人能出其右,此时受困于长安的他虽说不是光杆司令,却也好不了多少,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私人府兵八百余勇士。相较于东宫的两千长林兵和齐王府的一千私军,秦王显然处于劣势,这还没有计入长安城中忠于皇帝李渊的武装力量。

李世民和众多心腹一致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动兵变,杀死太子和齐王,为自己挣一条活路。

李世民将军事才能运用到政争之中

经过谋划,他们选中了玄武门这个地方。

早在两年前的杨文干事件后,李世民就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在玄武门或安插或收买禁军将领,让他们暗中为自己效力。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这一天李世民早早率人埋伏在玄武门内,只等着他的兄弟们入网。

太子和齐王是受召入宫,前来与秦王对质的。

原来,就在前一天,秦王向皇帝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李渊于是命令三个儿子第二天一早入宫对质。

李建成和李元吉事先已经从皇帝的宠妃张婕妤那里获知了这件事,但两人对此的反应不一样。李元吉认为形势不明,建议李建成称病不朝,召集私兵防卫,静观事态发展。李建成不以为然,反倒认为他小心过度。

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

李建成过于自信,认为秦王早已经是一只没了牙的老虎,翻不起大浪,表示要入宫“自问消息”。

没有人会想到,秦王竟然会在这个早晨突然发难,狙杀自己的同胞兄弟。尤其是实力明显处于弱势的情况下,他竟然敢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了玄武门,也就走向了他们既定的命运——李建成遭亲弟弟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元吉惨死于尉迟敬德之手。

这个记载确实是“直书其事”,并没有为胜利者唐太宗掩饰亲手弑兄的人伦大恶。如此看来,李世民似乎并没有授意史官篡改史书。只是,这显然与李世民强硬索看实录自相矛盾。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行踪怪异的李渊

3

问题出在皇帝李渊身上。

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

按照史书的记载,这次兄弟三人对质一事本是李渊自己安排的。并且,在太子和齐王进入玄武门之前,李渊就召见了众位宰执大臣,准备一起审理那件真假莫辨的秽乱宫廷之案。

然而,秦王与太子和齐王双方短兵相接,动静如此之大,身在太极宫中的李渊竟对此仿佛毫不知情,没有任何反应。退而言之,就算皇帝和宰相们隔得远听不到,可满宫的内侍婢女来回走动,为何竟无一人向皇帝汇报?

要知道,此时的李渊依旧是大唐帝国事实上的主宰者。如果他收到消息,必然会做出反应,绝不会坐视这起人伦惨剧发生。

直到两个儿子身死,李渊才终于出现了。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这是一段充满了矛盾与疑点的记载。

首先,按照前面的记载,李渊此时已经召集了宰执重臣,只等三个儿子前来对质,怎么会突然去坐船游玩呢?而且,就在前一天,他还被人告知头顶呼伦贝尔大草原,不弄清楚这件事,李渊想必也没有游湖的雅兴。

其次,据《旧唐书·职官职三》记载:

宋谢绰《拾遣》有千牛刀,即人主防身刀也。后魏有千牛备身,取《庄子》庖刀解牛之义,后代因之。隋置左右千牛备身二十人,掌供御弓箭,备身六十人,掌宿卫侍从。炀帝置备身府,皇家改为千牛府。龙朔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复为千牛卫。

唐初制度大多沿袭隋朝,据此可知,身为皇帝,李渊当日的贴身保镖人数保守估计为八十人。特殊情况下,为了保证自身安全,李渊安排的护卫人数只会更多。

尉迟敬德在跟随李世民诛杀太子和齐王后,是拿着兵器直奔李渊所在的地方,这显然不合常理。正常情况下,如果尉迟敬德真的手持兵器去见李渊,只怕十丈之外,他就会被皇帝身边的千牛卫队当做刺客射成刺猬,哪里还能畅通无阻直达天子跟前?然而,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个人出来救驾,实在是有些诡异。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幕,只能说明局势早已经不是李渊所能控制的了。换言之,早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玄武门之前,李世民已经带兵入宫成功挟持了天子李渊。

李渊早已被李世民劫持

所谓的“泛舟海池”,不过是李世民挟持皇帝到湖上,将其与外界隔离。如此,才能解释为何三个儿子在血拼之时,同在太极宫中的李渊毫无反应,因为他的身边都是秦王府的人,命令已经传不出去了。而尉迟敬德在事后持着武器去见李渊也就说得通了。

他为什么会跳跃式升官

4

皇帝登基后,一般都会以各种方式收买人心,巩固自己的地位。尤其是李世民这种通过非常规手段上台的皇帝,合法性不足,更是迫切希望得到各方认可。

当年十月,登基才两个月的李世民公布了一份封赏名单:

癸酉,裴寂食实封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孝恭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一千户,李世勣、刘弘基九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七百户,安兴贵、安修仁、唐俭、窦轨、屈突通、萧瑀、封德彝、刘义节六百户,钱九陇、樊世兴、公孙武达、李孟常、段志玄、庞卿惲、张亮、李药师、杜淹、元仲文四百户,张长逊、张平高、李安远、李子和、秦行师、马三宝三百户。

玄武门之变中,天策府的那些谋士和勇将都是冒着生命危险为秦王效力。当政变成功后,秦王升级为天子,自然也要投桃报李,对他们加以封赏笼络。

可如果仅仅加封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不仅显得突兀,也远达不到收买人心的效果。因此,这份名单还包括了开国和平定天下时期为大唐做出贡献的文臣武将。

在这些人当中,侯君集显得有些特殊。

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根据《旧唐书·房玄龄传》可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与侯君集是李世民钦定的此次政变第一功臣,因此五人全部封为当时异姓功臣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国公。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忠心耿耿,几乎参与了李世民身边所有的大事,列为第一功臣无可指摘。房玄龄和杜如晦,作为李世民的心腹谋士,极有可能是这次政变的策划者,成为第一功臣也是名副其实。尉迟敬德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没有他,李世民的命搞不好就要葬送在李元吉手里,名列第一功臣当之无愧。

只有侯君集,新旧《唐书》都记载他在此次政变中尤其卖力,可具体做了什么,史书竟然不著一词。

在政变之前,侯君集只是一个小小的车骑将军,封爵更是唐朝所有爵位里面倒数第二的子爵,天策府中比他资格老、功劳大、地位高的人不在少数。就拿秦叔宝和程知节来说,这两人早在武德四年平定洛阳后就晋爵国公,远非侯君集可比,此次封赏却在他之下。由此推之,在这次政变中,侯君集必然立下了“殊功”。

侯君集可能是玄武门之变的题眼

贞观十七年,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案被判死罪,李世民还当着百官的面为他求情:

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

唐太宗这句话其实暗示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不仅关乎国事,更关乎家事。结合上面的叙述,侯君集极有可能在这次政变中,按照李世民的命令看守皇帝李渊,切断他与外界的联系。

至此,李世民费尽心机要掩盖的那部分真相,也逐渐清晰明朗了。

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其实存在着一明一暗两个战场:明面上是李世民率领麾下猛将尉迟敬德等人狙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暗中是侯君集带人软禁李渊。而且,李渊被软禁发生在太子和齐王进入宫门之前,因为提前控制皇帝是保证这场政变成功的关键。

太子和齐王死后,李渊表现得十分识趣,将所有大权交于秦王,又主动禅位,让李世民避免走上弑父的道路,这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因为,李渊如果拒不合作的话,李世民走投无路,在杀死亲兄弟后,很可能继续杀死自己的父亲。

残杀同胞兄弟,李世民尚可以自比周公诛管蔡,给政变披上合法的外衣,为自己的行为洗白。可身为臣子,以下犯上,囚禁君父,甚至打算弑杀君父,在那个提倡忠孝观念的时代,这无疑会对李世民上台的合法性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正是因为如此,跟这个暗面战场有关的人和事注定不能见光。所以,侯君集名列第一功臣,传记中相关记载却只有一句“预诛隐太子尤力”,具体事迹完全隐去。哪怕过了十几年,这件事依旧是李世民的心病,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强行掩盖真相。

由此可见,李世民授意史官“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其实包含了两件事。“直书其事”是指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削去浮词”是指深宫囚禁李渊。

李世民篡改史书确有其事,也确实造成了不良影响,但若是因此攻击他让此后中国的史书失去了公信力,这就太过了。统治者篡改史书,古已有之。不然,乱臣贼子周平王如何取代周携王的正统地位,还给人家上了一个恶谥?汉初吕氏明明是开国功臣之首,最终却被冠上阴谋造反的罪名,身败名裂,全族覆灭。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至于李世民抹黑政敌一事,虽说不上是子虚乌有,却并不是非常过分。《旧唐书》直接承袭实录,却对隐太子李建成的能力、功绩、品性都做出了肯定,可见李世民并没有刻意丑化他的兄长。至少相对于朱棣恶意抹黑建文帝,无中生有冠上种种罪名,李世民的吃相明显好看多了。

历史是公平的,李世民利用权力强行篡改了史书,却终究躲不过悠悠后世评说。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