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9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丑年 谈李鸿章访问新加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22:47: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鸿章像

今年是辛丑年。120年前负责签订《辛丑条约》的中国近代史名臣李鸿章曾经访问新加坡。签订《辛丑条约》的前五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即1896年4月,李鸿章在新加坡逗留了半天,本文追述他惊鸿一瞥访新的情景。

今年是辛丑年。120年前的1901年也是辛丑年。谈到辛丑年就想起《辛丑条约》,也当然会想到代表满清政府签约的李鸿章(1823-1901年)。

大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在中国北京签订。《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北京议定书》,英文译为Final Protocol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Disturbances of 1900。译文一目了然就知道是处理发生于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的善后工作。《辛丑条约》有中文和法文两种文本,以法文本为准,共有12款,另加19个附件,主要内容是中国对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合计超过9.8亿两白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耻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李鸿章签约后大量吐血。在这份文件上,他将“李鸿章”三个字挤在一起,显得虚弱无奈,又辛酸悲苦,并于两个月后逝世(1901年11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后10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李鸿章背负千古骂名。

[size=1.1em]近代史名臣

李鸿章是一位颇具争议性的人物。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阶段,他利用掌握的实权和广泛的影响力,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积极推进近代化。他以顽强的毅力和敏锐的眼光推行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第一”。我曾探访李鸿章在安徽合肥的故居,根据故居展示的资料,他的创举有:

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局);

第一家译书机构(江南机器局翻译馆);

第一个官费派留学生(1872年官派幼童赴美);

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1873年成立轮船招商局);

第一次设立电报局(1880年在天津设中国电报总局);

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1885年设天津武备学堂);

第一支近代远洋海军(1888年成立北洋海军);

第一部海军军制(1888年制定《北洋海军章程》);

第一面中国国旗(奏改原兵船旗为国旗,称龙旗);

第一个海军基地(1890年竣工的旅顺海军基地)。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所推行的“变法”,的确培育出一批新式人才,由此可见他的视野和创造力。

[size=1.1em]李鸿章在新加坡

这位中国近代史名臣亦与新加坡有缘。他到过新加坡,在这里只待了半天,行色匆匆。这是《辛丑条约》签订前五年的事,时间是1896年4月。新加坡的《叻报》《星报》与《海峡时报》均有报道,留下不少资料。从这些报道可以知道他旅新期间的一些活动。

时年73岁的李鸿章此行是以钦差大臣身份出使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和美国,途经新加坡,任务是“到俄恭贺加冠典礼” (即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仪式),然后“往英京面谒英君……与其商议东方所有通商政治邦交等事”。李鸿章本拟游历欧洲并到美国一游,由日本取道回华,但以暮年身体,不堪劳碌,故在游历欧洲后,仍由印度洋旋叻回华。

1896年2月24日,李鸿章从北京出发,经天津、上海、香港、西贡(今胡志明),一个半月后的1896 年4月7日(星期二)抵达新加坡。

当时的海峡殖民地总督是米切尔爵士(Sir Charles Bullen Hugh Mitchell,任期1894-1899年);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是张弼士。此前一周(1896年3月底),张弼士已经谕请“凡我华官商,届时理宜整肃衣冠,至然申码头接官亭中恭迓节麾,以彰国体。”然申码头(Johnston's Pier)即红灯码头。清朝驻新加坡总领事署、海峡殖民地总督府亦为之点缀,气象一新。各铺户门首,悬灯挂彩及各色旗帜,铺设整齐,准备迎接贵客。

李鸿章在新加坡的活动安排十分紧凑。综合《叻报》《星报》与《海峡时报》的报道(某些方面有少许差异),当日(1896 年4月7日)情况大致如下:

0700:李鸿章乘坐的法国游轮抵达新加坡海岸。先是俄战船抵港,升旗山鸣炮致敬;

0800:大清国驻叻总领事官张弼士率同翻译官,暨叻产闽绅林文庆等,“共乘小轮船到宪舟,恭接如仪”;新加坡总督也派官员并日本领事官,迎接李鸿章上岸;

0900:李鸿章乘坐国家小轮(官方准备的小轮船),由然申码头登岸,鸣炮19响。“本坡辅政使司即在该处与傅相(李鸿章)握手为礼,而叻督闵制军(米切尔总督)早已预备车驾,并派有印度枪兵50名列队敬迓”。李鸿章上车时,“笑容可掬, 左顾右盼,与路之人点首为礼”。坡中人之夹道欢呼,一路上人山人海。驾到督府(今总统府),入客厅谈叙一刻钟之久,随即入座早餐;

1130:早餐完毕;

1130至1300:午休时间,没有信息;

1200:本坡闽粤绅商“肃整衣冠到总领事署齐集”,准备谒见李鸿章;

1300:总领事张弼士带领闽粤绅商约一百数十人到制军府第,呈递手版由总领事率领以次进见,傅相亦一一为礼。粤绅吴夔(kuí)甫代表绅商说话,诚惶诚恐。是日闽粤各绅商之呈递手版有:福建帮:二品顶戴花翎候选郎中章壬宪(章芳琳之子)、花翎监运使衔候选道吴进轮、四品诰职李清渊、蓝翎都司衔李俊源。广东帮:花翎三品衔林鹏举、歙县监生叶懋斌(《叻报》主笔叶季允)、琼州文昌县监生林焕春等……

1400:离开总督署至“大清国总领事署燕会至四点余钟”;

1700:乘坐制府之马车至明丽园(原为南生花园)一游,即命车至甘公峇汝(Kampong Bahru)而返游轮;

1830:在慕娘码头(Borneo Wharf)搭乘小轮回返轮船。

2000:《星报》报道轮船“于是晚八点钟敦轮西渡”,《海峡时报》报道于2030启航。

李鸿章此次行,坡中人士得瞻其风采,“按傅相(李鸿章)虽古稀而精神矍铄,童颜鹤发,足见寿征,惟其额顶微秃老至则然也。”陪同李鸿章访新共53人,包括其长子李经方、次子李经述、随员罗禄丰、于式枚等,以及北洋官医英国人亚羽因。宋旺相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说李鸿章于1896年4月14日访新,实误。《叻报》《星报》与《海峡时报》三份报纸都报道李鸿章在新加坡只待了半天,走马看花后回到船上,当晚 (1896 年4月7日)就离开了。

为什么这么来去匆匆?

我们看看当年李鸿章访新的背景就不难理解。李鸿章到新加坡,正值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年(1896年)。北洋舰队曾经多次访问新加坡,在侨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战争失利,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要负责任。如今他到访新加坡,当然会引起侨民的愤慨。所以《叻报》说:“叻地华民,因中东一役,心怨傅相,若多恐有无知小民从尔生事,故预派多于出而弹压云云。”这里的“中东一役”指的是甲午战争时的大东沟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也正好说明了李鸿章在新加坡时所乘坐的马车,是殖民地政府所提供的,并配有50个带枪械的印度兵,形影不离地跟着他。李鸿章参观完毕后,改用偏僻的慕娘码头返回船上,显然也有安全方面的考虑。

有趣的是,根据《海峡时报》报道,李鸿章在新加坡时,曾谈及他到香港没有下船的原因。当时香港流感盛行,一旦上岸后再来新加坡,会被隔离九天,如此可能延误他前往参加沙皇加冕典礼(1896年5月14日)的行程。所以他在香港一直待在游轮上,没有登岸。这与时下疫情何其相似?

中国近代史上许多朝廷重臣都到过新加坡,说明岛囯地位的重要,至今依然。

(作者是新加坡历史学者)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